据调查,2020年中国小龙虾总产量约为252.87万吨,同比增长约为17.47%。产业总产值约为3490.7亿元,同比下降15.06%。其中,小龙虾养殖业产值约为790.62亿元,同比增长10.19%。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约为480.08亿元,同比增长10%。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约为2220亿元,同比下降25%。小龙虾第一、二产业占比增大,但与前些年相比,增速趋于平缓;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第三产业下降较多,但第三产业产值仍占总产值的63.59%。
在国家和各地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下,小龙虾产业规模扩张的趋势并未逆转,还存在强大的惯性,在“十四五”时期小龙虾产业整体还将维持较快增长。
在小龙虾养殖方面,产量和面积持续增加的局面预计将继续保持,特别是在部分起步较晚的省份很可能还将保持高速增长,但一产在整个小龙虾产业经济中的份额将继续下降。随着小龙虾养殖业竞争的加剧,粗放养殖的局面将逐渐改变,“养繁一体”模式产量不稳、规格小,种质退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将会逐渐被“养繁分离,精准养殖”模式所取代。规格、品质带来的市场价格差距将继续拉大,养大虾、养好虾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小龙虾加工方面,目前主要为调味虾,其简单方便、便于存储,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将被更多消费者接受,调味虾市场将会持续增长;从销售模式变化上看,线上销售将会大幅度增长,相对于线下销售的占比将会进一步加大,其次小龙虾加工产品品类创新会进一步加强,深加工产品将有新的发展。
聚焦在荆州
2020年,湖北省养殖面积达79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40.95%。产量98万吨,比2019年92.50万吨增加5.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8.75%。
我市小龙虾产业发展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最初“捕捞+餐饮”,逐步向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及文化活动产业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荆州是湖北省乃至全国淡水养殖大市,十多年来,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连续居全国地市第一位,小龙虾产业成为本地的重要支柱产业。2020年小龙虾总产量41.7万吨,比2019年增加1万吨;2020养殖总面积348万亩,其中稻虾养殖面积271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77.88%,比2019年增加20万亩,增长了6.09%。
据统计2020年全市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6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以小龙虾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产值150亿,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2.7%,仅低于农业总产值2个百分点。以小龙虾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95亿,以小龙虾餐饮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315亿。第三产业占比增幅较大,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56.25%,小龙虾产业是由消费主导的三产融合型产业。
荆州市小龙虾产业发展特点
1.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20年,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348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271万亩。小龙虾产量41.7万吨,比上年增1万吨。美好置业、通威集团、美斯特等工商资本纷纷进入洪湖、监利、公安等地建设了规模化种养基地。全市千亩以上的种养基地365个,面积65.9万亩。
2.经营主体不断增多。生产主体持续增加,全市现有小龙虾专业合作社1235家。流通主体多层并进,全市共有村级收购点1119个,镇级收购点199个,县市级流通点94个。加工主体规模化程度提高,全市共有小龙虾加工企业32家,产值近60亿元。餐饮主体日益增长,全市现有各类小龙虾餐饮企业3005家,从业人员14868人。
3.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以虾稻共作为代表的荆州小龙虾产业,已经成为了集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物流、节庆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完整产业链,2019年综合产值达到550亿元(一产业145亿、二产业90亿、三产业315亿)(2019年全国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4110亿元、其中一产业710亿、二产业440亿、三产业2960亿)。
4.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近年来,荆州市持续打造“荆州小龙虾”公用品牌证明商标,监利县被授予“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称号,洪湖市被授予“中国小龙虾第一名城”称号,公安县闸口镇被授予“中国稻渔生态种养示范镇”称号,2018年,借世界杯举办契机,我市小龙虾试水出口俄罗斯,并在莫斯科举办了线下试吃活动,在全国各级媒体和行业内外引起了广泛影响。同时在第二届中国智慧三农大会暨乡村振兴带头人峰会上,小龙虾产业扶贫之荆州模式荣获2018智慧三农特别大奖,虾稻共作被评为智慧三农2018年度创新项目。好味源、洪湖诱惑等加工品牌,礼小龙虾生鲜品牌,一号虾铺、久旺虾蟹等餐饮品牌,月湖村畔、千里江陵等虾稻米品牌逐渐唱响,产品销往国内外。2021年,成功举办第六届小龙虾网购节。
文章来源于湖满满头条,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