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宵摊上当之无愧的“扛把子”

   2023-08-08 2590
核心提示:烈日当空,澳洲淡水龙虾“稻虾共作”基地上洋溢着一片盎然的生态绿,一米高的水稻,根部以上浸泡在水中,只露出最嫩绿的尖部,长势极好;水稻田的外围是一圈回字形的池塘,水面波光粼粼

■记者 吴梦诗

夏季,备受吃货们喜爱的小龙虾开始大量上市。卤虾、口味虾、茶香虾、蒜香虾、油爆虾……麻辣鲜香的小龙虾,嗍一口,满嘴留香,是夜宵摊上当之无愧的“扛把子”,也是夏季美食界的“顶流”之一。

可你知道吗?小龙虾其实分很多品种,我们常吃的叫做克氏螯虾,还有一种不常见的龙虾,名叫红螯螯虾,专供一些比较高档的酒店。这种龙虾个头大,肉质肥美,原产地在澳大利亚,因此又被称为澳洲淡水龙虾。

昨天,记者来到海宁市斜桥镇新农村,参观江浙沪有名的澳洲淡水龙虾“稻虾共作”基地,与澳洲淡水龙虾来一次近距离接触。

“近几年,澳洲淡水龙虾火出了圈,在水产市场上卖得特别火爆,吃的人络绎不绝。尤其在大城市,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弥漫着澳洲淡水龙虾味道的店铺前排起长队。”新农村党总支书记沈雄健告诉记者。

稻虾共生“万元田、千斤粮”

稻虾轮作模式很常见,但是稻虾共生模式却很少见,尤其是稻田里“种”出了澳洲淡水龙虾,更是稀奇。

烈日当空,澳洲淡水龙虾“稻虾共作”基地上洋溢着一片盎然的生态绿,一米高的水稻,根部以上浸泡在水中,只露出最嫩绿的尖部,长势极好;水稻田的外围是一圈回字形的池塘,水面波光粼粼,水质清澈见底。

澳洲淡水龙虾对水质要求较高,塘里的水通常为三类以上水质。虾苗投放前,塘主人首先要对引入稻田里的河水,采用生物技术调好水体,等水中氨氮和pH值达标后,方可投放虾苗。

沈雄健说:“这就是稻虾共生。关于水稻,我们种植的是浙粳优1578,是适合长期生长在水里的品种;淡水小龙虾则养殖在外围的池塘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是水稻很好的营养品。此外,池塘里除了小龙虾,还有蝌蚪一起共生,等到蝌蚪长成青蛙,便会跳到稻田里,为水稻捕捉害虫,因此,整片基地我们都不打一滴农药,是妥妥的绿色食品!”

说罢,记者俯身往池塘看去,只见池塘中的澳洲淡水龙虾外形呈褐绿色,虾头较小,虾尾较丰满,整体外形呈笔直状态,不似普通小龙虾那般有曲线感,个头也较普通小龙虾大一些,一副憨憨的模样。

“这还只是没成熟的状态。等到10月份,澳洲小龙虾收成了,每只重量可达75克至100克,肉质鲜嫩,出肉率高出普通小龙虾两倍以上,富含高蛋白,是近年来水产市场上的新宠,常常供不应求。”沈雄健说。

记者了解到,普通小龙虾(克氏螯虾)在水产市场上每斤的售价只需10元左右,而澳洲淡水龙虾的售价却要每斤50元左右,重量150克至300克的售价可高达每斤80元以上,可以称得上是小龙虾中的“贵族”。

2019年底,以水稻种植为主要产业的斜桥镇新农村开始引进澳洲淡水龙虾,租用农户的水稻田,建立了“稻虾共作”基地,采用稻虾共生模式,小龙虾产值实现了每亩8000元,而每亩水稻的产量有上千斤,产值高达4000元,渐渐被农户冠以“万元田、千斤粮”的美誉。

做大做强“澳龙”养殖产业

实实在在尝到了稻虾共生的甜头,新农村的“稻虾共作”基地规模从起初的70亩逐年增加。今年,全村养殖面积扩大到了320亩,这320亩的租金和土地流转费也是农户一笔不小的收入。“自从建立了这个‘稻虾共作’基地,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长了10%以上。”沈雄健透露。

每年5月,是水稻插秧的时节。新农村以土地托管“红管家”项目、机器换人“红智能”项目等为依托,引进了无人机、拖拉机、插秧机等农用设备,解放了农民的双手。

作为全市美丽经济党建联盟的牵头单位,新农村还致力于高标准打造“稻虾共作”样板田,积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统一采购种子、统一销售,并与斜桥镇供销合作社合作,从订单农业到机械服务,统防统治到无人机打农药等,实现种养一条龙服务。沈雄健表示:“这些服务大大降低了农户成本,乡村振兴就得让村民享受到真正的改革红利,为农业生态圈的构建注入活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更多村民获益,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今年,斜桥镇启动了“澳龙小镇”建设项目,对2022至2024年,连续两年及以上实施澳洲淡水龙虾“稻虾共作”项目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奖励补助,规模须在30亩以上,九成种植水稻,一成挖塘养虾,每亩设施一次性补助600元;如果每亩水稻产量400公斤、虾产量100公斤,一次性奖励2万元;如果每亩水稻产量500公斤、虾产量125公斤,一次性奖励4万元。此外,对镇域内“稻虾共作”澳洲淡水龙虾销售推广的,也有相应奖励……如此一来,全面提升了稻虾共富基地整体面貌及产业覆盖面、影响力,做大做强“澳龙”养殖产业。

在政策激励下,今年,斜桥镇“稻虾共作”规模迅速扩大到了1500亩,分布在光明、新农、仲乐、祝东、斜西等7个村,有农业经营主体8个。“去年养殖比较成功,今年直接新增了1200多亩。”斜桥镇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陈陆辉说,“与此同时,斜桥镇还携手省农科院等专家,为养殖户全程提供服务,整个技术上面我们还有很多细节提升和优化空间,包括绿色防控、在线监测等。未来,我们整个生产将更加智能化、设施化。”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养殖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养殖技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