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三旬后的理想
编辑 |三旬后的理想
作为一种淡水经济虾类,小龙虾具有快速生长和广泛适应性的特点,在生态环境中具备绝对竞争力。
淡水小龙虾的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因此受到了广大人们的热爱和喜欢。
如今,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龙虾的需求越来越高,导致小龙虾的价格迅速增长。
淡水小龙虾的养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养殖环境的调整,以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一种新的养虾理念应运而生,虾稻共生技术是指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同时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实现小龙虾与水稻的共生,以获得高效的生产模式,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近年来,小龙虾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导致稻田成为了主要的养殖场地。由于虾稻共生技术尚不完善,捕捞和收割等因素以及用水问题经常会对小龙虾的生存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稻田淡水小龙虾养殖方法·】——»
选择稻田与环境控制
在淡水小龙虾的稻田养殖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稻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将直接影响着小龙虾的产量,饲养户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步骤。
小龙虾是一种极具环境适应性的物种,它不仅耐受高温,还耐受寒冷,饮食范围较广,包括藻类、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在内。
根据小龙虾的生长习性,饲养户可以合理选择稻田,优选的稻田底部应以自然结构为主,并以黏土为最适宜的土壤类型。
在养殖淡水小龙虾的池塘环境中,需要满足水源充足、环境整洁、便于进排水和良好水质的要求。
池塘的养殖面积应控制在1335~3336平方米左右,水位应保持在0.8~1.4米之间,确保池塘环境拥有良好的通风效果,以提供频繁净化的空气资源,保持环境的整洁度,为小龙虾提供稳定而适宜的生长环境。
可以采用高灌低排的方式确定并建设进排水渠道,并对其进行消毒处理。但为防止小龙虾逃脱和其他物种入侵,可以在进排水口安装双层密网装置。
在放入虾苗前约三周左右,进行排水处理,并定期清理淤泥,加强池塘内部环境的稳定性。有助于消除池塘中有害病菌和生物的方法之一是使用生石灰与水混合。
此外,稻田周围应有充足的水源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这对后续的养殖管理十分有利。稻田应具备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水温,最适宜的水温范围约为10-30度之间。
选虾与投放
在选择用于繁殖虾苗的雌虾和雄虾时,养殖户应首选体型较大、体表呈暗红色且有光泽、肢体健全、生命力强、没有病害和附着物的种虾。
为确保种虾的成活率,养殖户在投放种虾之前应调整稻田的水质和底质,所选虾苗的体长不应太小,不推荐使用野生虾苗。
小龙虾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性,在稻田养殖中,常常会有一部分小龙虾被保留下来,这导致养殖户无法准确控制小龙虾的数量。
所以通常采取自行繁殖的模式,但几年后,小龙虾的形状和质量就会逐渐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选择合适的小龙虾苗种,并建立专门的虾苗繁育池。
这个繁育池的面积不宜过大,只需占据稻田面积的十分之一即可,确保繁殖虾的品种优良,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培育条件。
而原有稻田中的小龙虾数量不宜过多,以避免只出售大个体小龙虾的逆向选择现象,在放养小龙虾之前,可以提前促进其产卵过程,加快受精卵的孵化,为小龙虾养殖打下良好基础。
在确保生产计划的前提下,对小龙虾的繁殖数量进行合理估算,减少亲虾的数量,以防破坏虾池的生态环境。最好选择不同地区的虾苗,以减少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
在养殖过的稻田虾沟中,通常会留存一部分小龙虾亲虾,经过春季的繁殖,会产生大量的小龙虾苗种。
为了保持生产需要,必须及时调整苗种的投放数量,一旦达到所需数量,就需要及时清除多余的虾苗。
如果虾苗不足,应及时补充新的虾苗,在小龙虾和稻田共生的种植方式下,需要控制小龙虾的种植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最好大于每千克200只,但小于每667平方米4000只。
由于小龙虾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在放养小龙虾时需要进行缓苗和消毒处理。
将小龙虾的网袋或虾荚放入稻田的水中,以确保小龙虾能够适应水质并吸收足够的水分维持体力。
在进行消毒处理之前,将小龙虾放入水中一分钟,然后取出放置三分钟,反复几次,以使小龙虾适应水质和环境温度后再进行消毒处理。
«——【· 稻田淡水小龙虾的养殖管理 ·】——»
在稻田淡水小龙虾的养殖过程中,科学合理而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是提高产量的关键。以下是具体的措施:
1、调节田间水位
在小龙虾投放的初期阶段,田间的水位宜保持较浅,大约10厘米左右最为适宜。
随着虾苗的不断生长和水稻的抽穗及开花,对水量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养殖户应逐步将田间水位加深至20厘米左右,以满足小龙虾和水稻对水分的需求。
当水稻进入分蘖期后,可以采取浅灌的方式,为水稻提供正常生长所需的水量,并在无效分蘖期时将水位调整到20厘米,这样既能为小龙虾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也能促进水稻产量的提升。
养殖户应密切关注田间水质的变化情况,并每隔3-5天添加一次新水,保证水中含有充足的溶解氧。夏季炎热时,需适度增加新水的补给频率,最好每隔1-2天加注一次。
2、 饵料管理
小龙虾的生长速度较快,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的需求量有所差异。养殖户在供应足够饵料的前提下应进行合理的饵料管理,以保持营养均衡。
养殖户应在田间施放充足的基肥,以培育底栖生物。可以适量投放螺蛳(约200千克/667平方米),并移栽水草,为小龙虾提供天然饵料。
在投喂饵料时,养殖户应确保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的比例协调,前者约占总饲料投喂量的40%,后者约占60%。
在投喂饵料的过程中,养殖户应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在小龙虾投放初期,应每天定时投喂两次,上午和下午各一次。
当小龙虾进入生长期后,应多在傍晚投喂一次。动物性饵料主要包括小杂鱼、蚯蚓、河蚌肉、螺蛳肉和动物内脏。
植物性饵料主要包括小麦、玉米,还可适量投喂青饲料如浮萍等,以保证饵料的营养均衡。
3、 科学施肥
在稻田淡水小龙虾养殖中,养殖户应该注重科学施肥,要选择腐熟的农家肥作为主要肥料,建议每667平方米施肥量为300千克,同时搭配每667平方米20千克的尿素和过磷酸钙。
不过,一旦虾苗投放进稻田后,应该避免进行额外的追肥,以免对水中的溶氧量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对小龙虾的正常生长与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在进行施肥时,应先将田间浅水排空,使得小龙虾集中到虾沟内,然后再进行施肥操作,这样有利于肥料迅速沉积并被秧苗吸收利用。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得使用碳酸氢铵等有毒有害的化肥。
4、 病害防治
在稻田淡水小龙虾养殖中,养殖户需做好黑鳃病、烂尾病和溃烂病的防治工作,下面是具体措施。
虾苗投放前,可采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保持水体清新且溶氧充足,及时清除田间杂物,有效预防黑鳃病的发生。
当小龙虾感染黑鳃病时,可采用漂白粉或底改宝等药物进行防治。
为避免小龙虾发生烂尾病,在虾苗投放时应注意避免虾体受损,并确保饵料充足供应,以防止小龙虾因争抢饵料而受伤。
当烂尾病发生时,可采用生石灰进行喷洒防治。溃烂病的防治方法与烂尾病基本相同,不再详细叙述。
5、控防措施
在小龙虾养殖中,病害的预防至关重要,一旦发生疾病,控制起来非常困难。以下是预防病害的关键措施:
调整水质:养殖水源必须符合水产养殖质量要求,定期过水并注入新鲜水以保持水质清洁。定期使用生石灰进行全池泼洒,同时补充钙并调整水质。
定期施用光合细菌并补充菌种,清除水中的有害物质,确保水质清洁卫生。
底质养护:在养护底质时,重点在于养护而不是改善底质。一旦需要改善底质,就表示底质出现了问题,可能需要进行底泥改良。
合理放养:合理的放养密度关系到虾苗和种虾的运输、投放以及密度等问题。
在小龙虾养殖中,要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这样既能发挥池塘的作用,又能提高小龙虾的产量、规格和经济效益。过高的放养密度会限制小龙虾的活动空间,增加管理难度。
科学投喂:饵料投喂要坚持以下原则:定质,保持饲料的清洁卫生,杜绝发霉饲料的使用;定量,根据季节和水质的变化,观察小龙虾的进食状况,适量投喂饲料。
养成定时投喂的习惯,设置固定的饵料台,观察小龙虾的摄食能力和是否有病症。
减少应激:应激包括药物使用过量、水体温差大、水体明显变化、气候变化、人为干预强度大以及敌害生物的影响等。在养殖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应激的发生,以保障小龙虾的健康。
«——【· 稻田淡水小龙虾的捕捞与上市 ·】——»
小龙虾收割前后的管理
秋季收割后,可在稻田上方引入虾苗,待到春季时适时调整水位并施放适量的农家肥。
过了惊蛰后开始投喂以麦子、菜叶等植物性饲料为主,或者投喂螺蛳和价格较低的野生杂鱼等动物饲料。
在喂食前需将饲料充分搅拌磨碎,在养殖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捕捞时间,通常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在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轮换养殖。
冬季来临时,保持稻田水位,便于虾苗越冬并通过有机肥培养饲料。
完成水稻收割后,添加新鲜水,使秸秆高出水面约10厘米。进入十月份,小龙虾开始活跃,需控制水位。
到来年二月份,随着温度逐渐升高,需要通过水位调整来确保小龙虾的适宜生长环境。
捕捞上市
淡水小龙虾生长迅速,在养殖后的3~5个月就能够达到30~50克的体重,此时便可进行捕捞。
通常情况下,可在6~7月份和11~12月份集中进行针对不同放养模式下的小龙虾的捕捞,或者先选择体型较大的进行捕捞,再让体型较小的继续生长一段时间。
捕捞可以采用撒网、笼捕等方式。在主要采用地笼捕捉的情况下,应每隔约20米设置一个提笼的位置,避免小龙虾因缺氧而晕厥或死亡。
小龙虾从养殖到成熟再到走上餐桌,每一步对于养殖者来说都至关重要,事实也证明了,在共生稻田模式下,对淡水小龙虾养殖确实有不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