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牌君按
郑州西南30多公里,有一座小城,名叫“新密”,这个此前靠煤炭、硅石而崛起的“乌金之乡”,最近成了郑州人吃夜市的“新欢”。
一座工业小城,为何会突然因夜市火起来?又是哪些美食,吸引着大量郑州人,驱车几十公里,到这座小城一饱口福?在“新欢”背后,“旧爱”为啥失去了魅力?
郑州人吃夜市,多了一个“新欢”?
据说,对于夜市老饕们来讲,郑州市区的老牌儿夜市早已无法满足自己挑剔的味蕾和猎奇的心理。现在,新密夜市才是郑州人的“新欢”。
相较于在郑州吃夜市,他们宁愿开着车,走高速,一路追着夕阳往西走,自郑州市航海路向西驶入郑少洛高速,驾车30多公里到新密。夜幕降下来了,也刚好到了,吃完了再吹着夜风开回去,那叫一个“得劲儿”。
这地儿真有传说中那么神奇?上周五下班后,赵女士一帮人出发了,目的地是新密当地人推荐的万客隆夜市。
这家夜市的地点相对隐蔽,不临大路,一入夜,周边的路就开始堵了起来。到了目的地后,还没闻到夜市的味道,先看到的就是路两边停满的各地的车,赵女士一行绕了两圈,才在附近的一家酒店停车场内,找到车位。
顺着当地人的指引,穿过一条小路,上一段小坡,鼎沸的人声、扑鼻的烧烤味开始传来的时候,就到了。
“如果说每个夜市都有自己的主打菜,那么这里就是辣炒龙虾尾和担担面的天下。”赵女士说,这里的夜市排档没有菜单,鸡鸭鱼肉,猪蹄牛肚,瓜果蔬菜,全都码放在操作台,想吃什么全凭跟老板商量。
身量不够的龙虾只取尾部炒成一盘。和整只小龙虾相比,经济实惠又过瘾。
担担面在郑州的大部分夜市都很难当上主角,在这里却是每一个摊主的看家菜,有些摊主更是自诩卖担担面已经十年有余。
预制好的猪蹄堆放在半米长的大铁盘里,颜色灰白发亮,倒也不怎么诱人,摊主说,这才是它应该有的样子,夜市里吃猪蹄,涂脂抹粉的不要。
猪蹄挑选好过秤后,老板随手几下,就把已经煨炖得稀烂的猪蹄扯得骨肉分离,加大量葱姜和整头的大蒜入锅炝炒,出锅淋几滴醋是他的秘诀,猪蹄的丰腴肥嫩立刻变得清清爽爽。
所有的菜都放在方形的不锈钢铁盘里上桌,出菜速度很快,桌子不一会儿就被炒龙虾尾、猪蹄、焖子、羊肉串和各色凉菜铺满了。吃夜市所配的啤酒,各处也常常不同,石桥夜市的食客更钟爱千岛湖啤酒。
夜里十一点,酒足饭饱的一行人趁着渐起的凉风赶回郑州,还来得及在午夜之前到家。
90后新密夜市老板:一天卖出上百斤虾尾
要说新密夜市火起来,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
牛记麻辣虾尾的小牛老板,还记得自己7岁的时候,父亲推着车开始出夜市。
当时,新密大街上的夜市并不算多,出的也是“活摊儿”,找一个热闹的路边,扎起摊儿,带着桌子、凳子一字摆开,下班了再收回去,还得时刻提防着城管的检查。
从1997年算起,牛老板一家已经在新密摆了19年的夜市。
那时候一碗面的价格,大碗卖4块,小碗卖3块;现在一碗面大碗卖9块,小碗卖8块。
“文峰南路、文峰北路、青屏市场、五四广场,这些地方我爸都出过摊儿。直到2006年前后,搬进来现在的石庙夜市(外地人也称新密美食城或万客隆夜市),牛记麻辣虾尾的摊位逐渐固定下来。”小牛老板说,这个夜市是目前新密市最正规、最大的一个夜市,“是政府唯一承认的规范的夜市,平常有什么检查,外面的那些夜市都得停业,但是我们这里不用停业。”
小牛老板所说的石庙夜市,此前是一个大型的菜市场,2005年,改造成了现在的夜市。
这家夜市面积并不大,顶棚是之前菜市场的棚子,摊位也并不算多,数下来在16家左右,每家的招牌虽然不同,不过卖的东西基本差不多。
“一般郑州人来这都是吃虾尾、猪蹄、牛肚、卷尖这些东西。”据小牛老板观察,这两年50%以上的食客,都是外地来的。
问起新密夜市具体啥时间火起来,小牛老板觉得在2014年前后,最先火起来的一个单品,是虾尾,“一件虾尾毛重八九斤,多的话一天能卖出去十几件。”老板解释,十几件大概就是一百多斤,“一件虾尾按照小份炒能炒五份多一点,一份60块。多的话,一个摊位光虾尾一天能卖出去3000多。”
“新欢”背后的故事,是“旧爱”没了味儿?
问及为啥新密夜市突然火起来,小牛老板想起来头天晚上一句客人说的话。
“在这里吃的满头大汗,没有空调,就电扇转着,小风吹着,烟火气缭绕着,就是得劲。比在郑州吃有感觉多了。郑州夜市和开封夜市是规范了,但是也没了街边味儿。”
新密原是郑州西南方向上的“乌金之乡”,这个以前靠煤炭、硅石而崛起的工业城市,随着传统产业的衰落,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大力发展旅游。
以前,新密夜市大多是分散在街边的零散地摊,经过政府统一规划之后,新密的万客隆夜市、靳关义家老牌夜市小吃等市场,开始注重形象和卫生的打造,口味也提高不少。
“我觉得新密夜市突然火了起来,和政府这两年的规范和推广有很大关系。”新密市民吕女士说,以前登封的人去新密吃夜市的多,郑州市民多去开封吃夜市,这两年,新密夜市规范了之后,变成了新密发展旅游文化的一个招牌,再加上最近媒体的报道,开始越来越火。
在夜市老饕唐先生看来,这里距离郑州近,价格便宜,气氛热闹,自然而然的成为郑州人舌尖上的“新欢”,“现在郑州街边不让摆摊了,夜市也没有光着膀子撸串的味道了,相比之下,这边街边味儿更浓一些。和开封的夜市相比,这里也更随意一些。不过说实话,这里吃的也不见得比郑州和开封的夜市好吃多少,但是要的就是出城‘近郊游’一圈的感觉。”
在跨界餐饮专家、郑州夜市“老炮儿”杨明超看来,这也是二线城市文化向三四线城市文化的一种传递。
“当经济程度发展到一定水平,不再追求吃饱,而开始追求气氛的时候,夜市的消费就会疯涨。现在郑州夜市走向没落,新密夜市承接郑州夜市而兴起,正好弥补了这部分需求。”杨明超说。
河南商报财经产品采辑部出品
河南商报记者:陈晓丽 王菁 杨益莹 马俊峰
统筹:宋光华 责编:唐朝金校对:陈兵
转载、合作请联系投牌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