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娃模式力推稻田综合种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2023-08-07 2550
核心提示: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但千百年来都是以人放天养、自给自足的模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重视,在经历1949年至70年代末的恢复发展阶段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但千百年来都是以人放天养、自给自足的模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重视,在经历1949年至70年代末的恢复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技术形成阶段,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的快速发展阶段和本世纪初至今的转型升级阶段后,稻田养鱼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稻鱼、稻虾、稻鳅等多种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这些模式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具有稳粮、促渔、增效、生态等多方面功能。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工作,市水产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制订了《2016-2020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规划》;杨智市长在福娃集团调研后,对福娃集团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全市大力推广,力争使全市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农业强起来,早日实现年产100亿斤粮食的目标,实现荆州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嬗变”。

为推进我市稻田综合种养健康快速发展,我们总结了以“福娃模式”为代表的6种典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供各地借鉴。

稻田综合种养之福娃模式

力推稻田综合种养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从做“全国水稻全产业链的领军企业”到“做两水文章”,福娃集团用3年时间,较好地实现了企业接地气的战略转型。实践证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个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并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中国梦的好模式。

把握市场脉搏 打造产业龙头

位于监利县的福娃集团,是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县土肥水好,生态环境优良,现已开发稻田养虾38万亩,虾蟹混养40万亩,年产小龙虾10万吨,是武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小龙虾消费的主要来源地。

福娃集团作为全国稻米加工“三强”企业,大力推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建基地,扩大虾稻共育面积3万亩,年产值1.5亿元,亩平纯收入达3000元,辐射新沟镇、周老嘴镇13个村近万农户。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公司牵头组建监利县龙庆湖小龙虾专业合作联社,承办了监利县小龙虾产业发展座谈会,来自全县40多名小龙虾养殖专业户、销售经纪人、加工企业代表齐聚福娃,共商小龙虾产业发展大计。他们注册成立了“监利县龙庆湖小龙虾专业合作联社”,通过联社平台,团结该县养殖专业户、家庭农场及小龙虾加工企业,共同做大做强监利及周边县市的小龙虾水产业。

开发生态农业 重抓“五型”发展

近年来,福娃集团重抓生态友好型、科技支撑型、专业主导型、质量吸引型和品牌领军型“五型”发展,高举“生态牌”,抓好水源地及单个养殖田块的水质监测,杜绝生活污水排放。并按照“稻虾共育”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建设“生态、优质、特色、高效”小龙虾、泥鳅、藕带及其他名贵水产品养殖基地。

福娃集团稻虾共育基地,从虾池开挖、排灌系统布局、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技术规范制定等每一个环节,都着眼“专业”二字。整合资金在新沟镇投资3000万元建设3200亩高标准稻虾共育基地和800亩小龙虾优质种苗繁育及研发中心,力争建成国家级小龙虾育种、繁殖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福娃集团在拥有全国稻米精深加工的知名品牌、全国稻米全产业链的领军企业的基础上,进军水产业,公司出产的每一批次小龙虾,都有一套严格的分捡程序和检测检疫报告,以“品质优、个头大、卖相好”赢得了北京、上海等地客商好评。

福娃集团注册“福娃龙庆湖”商标,专营小龙虾活体销售,并注资成立了福娃“龙庆湖”生态农业公司和龙庆湖小龙虾交易中心。经过半年努力,龙庆湖小龙虾交易中心已和北京、上海、重庆等全国各地小龙虾交易市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今年,福娃集团的“龙庆湖”牌小龙虾从上市之日起就供不应求,有力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小龙虾养殖和销售。

构建利益联结 促进产业融合

福娃集团构建了完整合理的利益联结链,促进了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首先是优价流转土地。福娃集团将监利县周老嘴镇团洲在流转土地中,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田埂、沟渠、道路按农田面积给农户支付了流转费。农户由此每亩农田流转费变成了987元,流转土地的农户积极性明显高涨。同时,给予村极组织每年每亩20元协调费。其次是建立“福娃打工社”。福娃集团与村委会协商,各村组建了“福娃打工社”,把务工村民分成长期工和短期工两种,均接受福娃集团的免费上岗培训,获取每天100元至200元的劳务收入。村民从福娃集团领取的劳务收入按照其所流转的土地面积测算,亩平增收近千元。

福娃集团内部构建了“效益共享”机制,基地员工除自己的土地流转费收入外,每人都有4份收入。第一份是基本工资,每月在3600元至5500元之间;第二份是提成,按照管理400亩面积的超产奖,每年在2万元至7万元之间;第三份是开发第三产业收入,如在基地利用田埂养牛、种菜等收入,每年约在千元以上;第四份是清除田间野杂鱼后的收入。基地面积大了,又推行稻虾共育,田里的野生鲶鱼、财鱼、鳝鱼、鲫鱼越来越多,除了按时清池杀死野杂鱼,平时员工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捕捞这些野杂鱼,达到增产增收目的。综合算起来,一个基地员工最低收入,也在6.5万元以上。

稻田综合种养之月湖模式

月湖人的致富梦

月湖村位于公安县麻豪口镇中部,全村水稻田基本为“低湖田”,因地势低,十年九涝,种植效益低下,贫困人口较多,属省级贫困村。2000年以来,村委会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虾稻共作模式,通过自力更生搞建设,不等不靠抓调整,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健康种养结合的路子,“水窝子”变成了聚宝盆。2000年前后,水田亩平纯收入不足500元,户平收入3000元左右。2016年,月湖村村民亩平纯收入5000多元,收入增长10多倍。月湖龙虾产业大了,村民富了,村庄环境美了。

因地制宜 选准致富路

月湖村是麻豪口镇地势最低、低湖田最多、农业生产条件最恶劣的一个村,8000余亩耕地有5000多亩低湖田,渍灾频发。受到水患影响,月湖村长期沿袭传统种植方式,在低湖田种植一季中稻,农田产出效益极低。2003年,月湖村部分农户尝试在收割后的中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实行虾稻连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益,在不耽误中稻种植的前提下,亩平可增效近千元。通过收集民意,集中民智,反复座谈,深入调查,广大干部群众决定发展虾稻连作。选准了项目,村委会组织100多名群众代表到潜江、洪湖、监利等小龙虾养殖发展较好的县市参观,听当地的养殖户介绍小龙虾养殖经验,村民亲身感受外地的发展气魄和规模,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

坚持标准 完善新模式

当初,没有统一的标准,月湖村发展虾稻连作起步阶段也不是一帆风顺。2006年,全村共发展虾稻连作1500亩,但在2007年面积却锐减近千亩。村委会通过走访群众,集中座谈,帮他们找出了失败原因:村民没把养虾当成正事,投种后疏于田间管理,坐等来年捕虾卖钱;养虾技术不到位,不肯学习;基础设施不配套,沟渠淤塞严重,生产道路破烂不堪,防逃设施跟不上,严重影响群众发展小龙虾养殖积极性。针对这几种情况,村委会加大对典型户的培植和宣传。组织养虾赚到钱的典型户现身说法,给群众算好自己的投入帐、收益帐,让群众觉得虾稻连作确实是一个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投资回报率高的致富好项目,从而坚定群众发展虾稻连作的信心,在村内形成争相要田养虾的氛围。

配套服务 营造好环境

为给养虾户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村委会在集体财力薄弱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村内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积极向上争取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将村级道路全面硬化。同时,对虾稻连作示范区内的主要道路进行改造,为小龙虾的生产、贩运提供交通便利。为了完善小龙虾养殖配套设施,村集体出资25万元,对村内的主干渠道进行疏通,保证了每块虾田都与大沟大渠相通,为虾稻连作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证;投入24万元对月三渠的电力设施进行增容改造,新装变压器,保证泵站能及时为虾田灌水排水,提高了小龙虾产业的抗灾减灾能力。与此同时,村委会还加大对养虾户服务力度,牵头成立了月湖龙虾养殖协会,担负起技术指导、虾种供应、饲料配送、产品销售等服务职能,真正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条龙。同时,还常年聘请“洋专家”、“土专家”为顾问,为全村的小龙虾养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创新思维 探索新机制

要想虾稻共作取得好效益,必须要适度规模经营。2004年,月湖村严格按照二轮延包政策,将所有耕地按照人口发包给各家各户,现在为了发展小龙虾养殖又要将土地集并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这一难题,村委会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杠杆来平衡土地流转双方利益,引导群众自觉自愿流转土地。在实际工作中,创新思维,探索出了五种不同的土地流转模式:一是季节性租赁养殖,引导有钱无田农户租赁其他农户的冬闲田从事龙虾养殖,龙虾收获后再由承包户继续种植中稻;二是全租式养殖,养虾户从外出打工农户手里租田养虾种稻,每年给付一定租金;三是联合养殖,把有钱无田和有田无钱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养殖,按比例分红;四是调剂养殖,用高田换低田给大户开沟养虾;五是分户种稻,联合养虾。采用此办法,将农户的农田连成一片,降低了成本,有利于龙虾的繁殖和生长。

稻田综合种养之荆香缘模式

生态环境友好立体种养结合

湖北荆香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坚持生态发展的理念下,全力推进林、果、稻、鱼(虾、鳅、鳖)立体综合种养,仅1年多的时间,一个现代农业样板在沙市区观音垱镇初具雏形。

加快土地流转 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湖北荆香缘于2015年10月成立,经过短短数月,公司以每年一平方米一元的价格完成了6300亩土地的流转工作,目前,已经完成2000平方米的接待中心和研发中心,2万平方米道路硬化和4500亩高标准稻田综合种养建设工作,其中稻-虾生态种养耦合技术4000亩(水稻产量650公斤/亩,小龙虾150公斤/亩,亩纯利3000元以上)、稻-再-鳅绿色种养耦合技术100亩(头季稻600公斤/亩,再生稻200公斤/亩,泥鳅100公斤/亩,亩纯利3500元以上),同时探索试验了稻-蛙、稻-虾-鳖、稻-渔等模式,2016年,公司共生产优质稻756万斤,小龙虾189万斤,泥鳅1.5万斤,全年产值3758万元,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

合理配置资源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公司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引进和运用国内外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在基地内发展林业、果业、畜禽生态放养等特色产业,路边、渠边已种植有柚子、梨树、桃树、葡萄及中山杉等3万多株经济苗木和2万多株各类果树,公司还计划今年在经济苗木和果树下发展畜禽生态放养,年底前可实现基地内岸上有林、林下有鸡(畜禽),田中有稻、水中有鱼(虾、鳅、鳖)目标,到时,一个季季有花、月月有果、天天可摘、畜禽成群、鱼肥稻香的集立体种养和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将会舒展眼前。

开展试验示范推广生态防控技术

一方面,公司在基地内实现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全覆盖,普及飞防、灯诱和精准施药技术,开展性诱技术示范100亩,示范区水稻用药量比一般水稻田要减少一次农药施用,性诱生物防治示范田减少二次农药施用,每亩减少农药施用折百量为20克和40克,分别比一般水稻田减少20%和40%。另一方面,公司全力实施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所有稻田实行秸秆全量还田利用,每亩减少化肥施用量15%-20%。同时还开展施用生物有机肥、种植油菜绿肥等示范。

紧密利益联结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湖北荆香缘利益联结链,首先考虑当地农户的增收致富问题,企业发展的同时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员工当地化,土地流转后需要工作的农户优先考虑,2016年,公司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基地员工除自己的土地流转费收入外,每人都有效益工资,只要为公司盈利,均能参与分红,预计2017年员工人均每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稻田综合种养之调弦模式

创新理念开辟湿地农业新特色

石首市调弦龙虾产销专业合作社从2008年成立至今,坚持走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道路,充分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已发展社员238人,养虾面积1.5万亩,小龙虾养殖大户200多户,辐射面积7万亩。合作社年产小龙虾达2250吨,年创产值6750万元,亩平纯收入3000元以上。该社自成立以来,有力促进全市小龙虾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开辟了湿地农业新特色。2014年,该社被评为石首市示范专业合作社。

流转土地 壮大养殖规模

为壮大龙虾养殖规模,石首市调弦龙虾产销专业合作社在土地流转中探索出三种有效模式。首先是探索季节性流转。即以独立围子为基础,农户10月底中稻收割后,以每亩500元至600元的价格发包给大户养虾,次年6月5日捕虾结束后返还农户种植中稻。其次是探索周期性流转。农户按每年每亩1200元至1500元的价格将全年经营权承包给大户开展稻虾连作。第三种模式是探索入股经营。即农户以农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风险共担,年底根据合作社收入情况进行分红。通过这几种模式,该社实现“2000亩一大片、200亩一小围”的小龙虾养殖区域布局。

健全设施 优化养殖环境

为实行生态健康养殖,发挥优质高产示范效应,石首市调弦龙虾产销专业合作社多方筹资,投入90万元在龙虾养殖区域安装280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病虫,实施优质虾标准化生产。同时,争取项目资金500多万元,新建泵站20座,涵闸30座,硬化沟渠10千米,开挖疏洗渠道20千米,修筑生产路30千米。投资400多万元,修建水泥通道20千米,贯穿以青蛙洲、大麦洲为核心的龙虾养殖区域,与干线公路相连,形成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强化服务 提高养殖水平

小龙虾养殖虽然操作简便,易懂好学,但规模养殖实现最佳效益仍有较深学问。合作社成立后,从抓科技入户着手,不定期开展养殖知识培训活动,以举办技术讲座,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实地指导,社员相互交流经验,以及组织社员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努力将合作社办成科普宣传、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的基地。2014年,该社先后聘请中国农科院、武汉科洋生物公司、四川希望饲料集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多次为虾农进行技术培训,年培训人数2000多人次,为虾农提供龙虾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每年3至5月龙虾生产的关键时期,邀请市水产科技专家对养殖户进行科技培训,把投饲、用药等技术送到养殖户手中;龙虾种苗的技术支持方面,每年都邀请水产专家进行亲本调剂,以确保龙虾质量。

诚信交易 带活交易市场

石首市调弦龙虾产销专业合作社始终秉持“品质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的经营理念,做到公平、公正经营,保证买卖双方满意。近两年来,大量外地客商慕名前来,与养殖户签订龙虾销售合同300多份,每年组织销往外省的成虾5000多吨,并在岳阳、武汉、南京、广州、上海等地设立龙虾销售网点,繁荣了当地农村经济。在交易过程中,始终坚持诚信第一,从来没有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现象出现。

打造品牌 推动产业发展

石首市调弦龙虾产销专业合作社实行“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宣传、统一销售,规范运作。为提高该社龙虾知名度,2008年6月,该社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请注册“调弦”牌龙虾,并成功申报为无公害农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小龙虾身价,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稻田综合种养之大自然模式

发展龙虾种业“水里捞金”致富一方

近年来,小龙虾在中国掀起红色旋风,消费者趋之若鹜,在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洪湖市大自然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自然公司”)独辟蹊径,在确保河蟹生态养殖的前提下,由以往的虾蟹生态养殖转向以虾蟹养殖为主、小龙虾苗种繁育为辅的“两条腿”走路,带领一方农(渔)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创建水产之都虾苗基地

洪湖市大自然公司是洪湖市水产重点养殖企业,也是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公司所在的螺山镇是洪湖市最早推行稻田综合种养的乡镇,现有稻田综合种养面积4.6万亩,每年可为虾农提供近百吨小龙虾苗种,是远近闻名的小龙虾专业乡镇。大自然公司由原洪湖市螺山植莲场改制而来,现有水产养殖面积4434亩,其中小龙虾苗种基地1800亩。公司致力于小龙虾、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养殖和苗种繁育,年繁育小龙虾苗50万公斤,辐射带动周边近3万亩农田发展水产养殖。

优质苗种助渔民增收

大自然公司位于洪湖岸边,养殖区芦苇荡漾,白鹭嬉戏,生态环境优良。公司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选用优质、洁净的洪湖湖水,按照无公害养殖规程进行生产,繁育的小龙虾苗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生长速度快;养殖的小龙虾个体大、质量好。在今年荆州市小龙虾节上,公司参展的小龙虾最大每只重达146克,当之无愧被评为荆州市“虾后”,公司负责人陈朝阳对此感到十分自豪。

每年虾苗上市季节,前来公司采购虾苗的订货车总是络绎不绝,天不亮就有养殖户和经纪人前来购苗。公司每年繁育的优质小龙虾苗,主要销往江苏、宁夏等省市及省内的潜江、监利等周边县市,受到养殖户的欢迎,产品供不应求。螺山镇重阳树村养殖户大都选用大自然公司的虾苗,在稻田中每亩投30至50斤苗种,实行稻田综合种养,由于虾苗质量好,成活率高,年底亩平起捕小龙虾370斤,亩产值7000元以上,重阳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今年洪灾过后,大自然公司在遭受严重损失的同时,公司负责人陈朝阳急渔民之所急,想渔民之所想,一边组织员工开展生产自救,一边组织虾苗帮助周边养殖户恢复生产。据统计,公司为受灾渔民提供的16.2万公斤优质小龙虾苗,帮助8000余亩受灾稻田综合种养基地恢复生产,复产增收2000万元以上。

做大做强苗种基地

近年来,小龙虾成为洪湖水产继河蟹之后又一个特色产业。在小龙虾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苗种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洪湖市大自然公司顺势而行,转变思路,加大投入做大做强苗种基地。

为了帮助养殖户解决苗种瓶颈,同时也为了公司长远发展。陈朝阳及时转变发展思路,由以往的虾蟹生态养殖,转向以虾蟹养殖为主、小龙虾苗种繁育为辅,开始“两条腿”的走路。正常年份,公司每年可提供优质虾苗近50万公斤,在今年受灾严重的情况下,公司仍组织了40多万公斤虾苗,销售收入近1700万元。在面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时,陈朝阳充满了信心,计划用5年的时间,依托螺山稻田综合种养优势,将公司打造成省内最大的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带动养殖户水里捞金、发家致富。

稻田综合种养之宏业模式

夯实产业基础 诚信开创“宏业奇迹”

洪湖市宏业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洪湖市小港管理区,是一家集淡水水产品加工、养殖、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依托洪湖市丰富优质的水产品资源,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夯实产业基础,积极开拓新市场,用产业服务农户,以出口带动农户,有效促进了洪湖地区稻田养虾的良性发展,公司成为全国水产品加工行业核心企业之一。

建设原料基地 夯实产业基础

2016年是宏业水产开展自营出口的第一年,如何获得安全的小龙虾原料则成为了摆在宏业水产一班人眼前的重大课题。

只有建立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才能获得安全的原料,宏业水产从2015年就开始了原料供应基地的建设。基地建设之初,宏业水产组建专班,对当前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模式进行了充分调研。据介绍,传统的订单养殖模式是公司首先按照“五统一”的原则,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户下达原材料收购订单,公司再对养殖户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但是没有对农户采取任何扶持方式。因此,经常会出现企业和农户联系不紧密,农户对企业又没有忠诚度的现象。而企业参股、投资或建设自有基地,在当前又不适合宏业的发展。经过多方考虑,宏业水产确定了自己的思路,就是在传统订单农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宏业水产出口的优势,融入技术支撑服务,并对农户的产品实行价格上不封顶的收购政策,引导农户开展稻田养虾,为企业提供安全的原材料。

开展技术扶贫 带动农户增收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宏业水产创造性的将精准扶贫工作融入其中。公司分别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和民间养虾能手,建立了技术支撑队伍;在小港管理区流转土地1000亩开展稻田养虾的试验示范,同时与水产局、经信局、商务局等单位结成对子,开展产业扶贫和技术扶贫,用技术输出的方式引导贫困农户开展稻田养虾,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截至目前,已经通过产业扶贫和技术扶贫的方式建立稻田养虾基地13727亩,辐射带动431户农户开展稻田养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2016年龙虾生产季节,宏业水产首先安排专人下到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指导,引导农户捕大放小,适时销售,并且用市场价格直接对农户敞开收购,减少中间环节赚取的利润,让农户能够从工厂直接收益。截止2016年8月,公司针对农户累计收购小龙虾斤,平均价格为每斤17元,累计收购资金达到3967万元。农户每亩除种稻收入外,每亩平均增加收入2890元,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信守收购承诺 树立良好口碑

2016年7月初,由于雨水影响,连续一周龙虾上市量猛增,部分工厂此时纷纷采取降价控量的做法,确保自身生产能力不超负荷。而宏业水产则信守对农户的承诺,维持稳定的价格敞开收购,工厂上下一心,超负荷运转,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公司调集所有非生产人员参与小龙虾收购。期间,公司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清洁工,每天休息时间不足5小时,每天收购小龙虾100万斤以上,确保了农户送到工厂的小龙虾能够全部收购,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口碑。在农户获利的同时,宏业水产也得到了优质安全的原料。2016年,宏业水产自营出口超过1600万美元,成为荆州地区小龙虾出口行业第一位,湖北省小龙虾出口行业第二位,创造了行业中的“宏业奇迹”。

为了进一步巩固企业在小龙虾出口行业的地位,宏业水产对生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用最新的冷冻技术改造小龙虾生产线,并加大了养殖基地的建设步伐。广大农户在公司良好信誉的带动下,积极参与到稻田养虾事业之中。截至目前,已有涉及5个乡镇9个村1000多农户与宏业水产签订了订单协议,累计有37300余亩稻田进行了改造。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