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1.5支路又见炊烟起 熟悉的小龙虾“蹦”回来了

   2020-05-20 网友投稿7020


今年春节,因为疫情,往年整夜灯火通明的1.5支路夜市,突然冷清了。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后,王攀和朋友迫不及待来“打卡”今年第一顿夜宵。“ 来,整起哟整起!”一口冰镇啤酒下肚,熟悉的氛围又回来了。看着1.5支路变得越来越热闹,王攀感觉生活才算回到了正轨。王攀偏爱的这家店主营干锅鸭头,老板张德会今年50多岁了。疫情期间收入少,张德会心里着急,又不忍心裁掉工人。房东知道后,给她免了2300元的租金。“虽然不多,但真的是一份心意。”说着说着,张德会红了眼眶。今年开业后,店里的煤气灶管道因为长久未使用堵住了,对面同样经营大排档的魏二娃听到,二话没说跑回家,将家里自用的煤气管卸来救急。“我们这条街的人真的特别好!”张德会算了一笔账,按照现在的势头,5月盈利五六千没有问题。“以前觉得生意重要,现在想开了,客人的惦记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张德会说。满血复活一条路与一群人的根和张德会一样。如今,街上的经营者大多迎来了生意和生活的双重新生。从第一家餐馆3月4日申请外卖开始,半个月内,1.5支路上的30家餐饮店已经全部开门迎客。回暖的不止初夏的气温。“来(1.5支路)这么多年了,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家。”经营夜啤酒的唐贤久在防疫最严峻的时期,主动申请当起了志愿者。

客人们的压轴菜——爆炒鸭脑壳。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袁舒含 摄

原本担心自己60多岁的人了,做志愿者会给社区拖后腿。没想到社区工作人员小爽当即就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得行!开馆子这么累你都干得下来,做志愿者肯定没问题。”登记信息,测量体温,夜晚值班……把“战地”从厨房搬到社区,老唐一刻不敢马虎。在志愿服务中,他还度过了65岁的生日。受老唐的感染,隔壁小师妹烤鱼的饶平同样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学校没开学,闲着不如为我们美食街做点事。”饶平是小学教师,空闲时在店里帮妻子打下手。这个加长版寒假,“小师妹”给丈夫的表现打了100分:“老公就是我的骄傲!”随着疫情可防可控,唐贤久和饶平重新回到后厨,为柴米油盐忙碌张罗。“人生选择一条路,能一直走下去,便是幸事。垂头耷脸?那又不是我们重庆人的性格!”扎根1.5支路,这群人的性格逐渐变得和江湖菜一样洒脱火爆,品尝过后,又留给人无限的慰藉和温暖力量。等人流散完,已经夜半。他们得赶在天亮之前,收拾完店铺回家补觉。因为当暮色罩大地时,1.5支路的食客又会如约而至。划拳声,大笑声,喊客声,炉火上蹿的噗嗤声再次响起时,就是属于重庆人的“又见炊烟”时。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 站长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