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村盼抱团扩规模
时代周报记者 陈佳慧 发自广州
6月18日,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最后三户贫困户达到退出标准,至此,湖中村摘帽脱贫。
湖中村地处偏远山区,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全村辖35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人口968户、5233人,村集体经济只有7000多元,2016年被确定为新一轮省重点帮扶村。
2016年5月,湖中村扶贫攻坚战役如火如荼,广州市番禺区人社局扶贫干部陈智军到湖中村,当起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
经过四年努力,该村蜕变为党建示范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村集体经济分别增长了3倍和近18倍,“脏、乱、差”的省定贫困村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
全村道路逐渐得到硬化,安全饮用水和安全用电正常使用,电视信号和网络信号全部覆盖,贫困家庭成员均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范围,所有贫困学生得到政府教育补贴、没有因贫辍学学生,29户危房户得到妥善安置、100%完成危房改造任务,73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全部接受职业指导培训、基本实现务工就业。
陈智军为湖中村脱贫致富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湖中村贫困户村民稳步增收、村集体收益稳步扩大,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7000多元大幅增长到25.8万元(全口径集体收入),贫困户实现全面脱贫。
引项目入村“造血”
陈智军家在广州,第一次到湖中村时,大巴倒小巴、高速转土路,单程就要花费6个小时。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村里的贫困还是让他记忆深刻:坑坑洼洼的泥路,屋内昏暗,有些村民家中的“家具”还只是由土砖砌成的床。
陈智军明白,单纯送钱送物的“输血”手段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之举,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湖中村贫困的状况,要彻底实现精准脱贫,一定要让湖中村实现自我“造血”,通过发展产业,让村集体和贫困户得到持续稳定的收入。
在与村里贫困户交流时,陈智军发现很多人去外面打工,一个月也只挣三四千块钱,如果能把大型的、规模化的、标准化的企业引到村里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造血难题。
“招商引资”成了陈智军扶贫期间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