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长时间以来,网络中充斥着各式各样有关小龙虾的段子。舆情监测显示,早在2010 年前后,网络中就流传出“小龙虾是当年被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引进中国用来专门处理尸体的,同时称其体内积聚了大量铅、镉、铬有害重金属!”近年来,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的发展,每到小龙虾大量上市的时节,相关传言就会“死而复生”,已在我国多个地区传播。网络中有关小龙虾的传言主要包括以下5 个方面:一是小龙虾不是虾,是一种虫子,外国人都不吃;二是小龙虾曾用来帮日军处理尸体;三是小龙虾喜欢脏污环境,被用于污水处理;四是小龙虾体内各种重金属超标;五是小龙虾有寄生虫,与横纹肌溶解症有关。
小龙虾有毒吗?
“小龙虾有毒”的谣言很早就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有关“日军改造小龙虾”的谣言曾入选2010 年的十大科学谣言。相关媒体和政府管理部门针对小龙虾的诸多谣言进行过多次科普辟谣。2012 年7 月,《人民日报》“求证”专栏连续两期就相关谣言展开调查并进行科普,对“小龙虾有毒”的各种谣言都做了权威的解读;2013 年5 月,《新京报》也从小龙虾的由来、养殖环境、寄生虫状况等角度对相关谣言进行了逐一破解;2014 年5 月,《新闻晨报》援引权威专家的观点解读关于小龙虾的不实传言;2015 年,“小龙虾有毒”谣言被列入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的首期5 条谣言榜。为了确保食用小龙虾的安全健康,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多地多次开展专项检查活动,确保其食用安全。
问题实质
“小龙虾有毒”曾被列入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的首期5 条谣言榜。导致该谣言出现的原因是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和网民不了解小龙虾的驯化过程、学科分类、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规程。
小龙虾是一种淡水虾,不是虫子,从未用来处理尸体。小龙虾与横纹肌溶解症没有直接关联,在重金属超标时无法脱壳成活,在脏污环境下生命活力差,难繁殖,更不可能用来处理污水。小龙虾的确可能携带寄生虫,不要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小龙虾。
科学真相
小龙虾是淡水虾,外国人也吃小龙虾。小龙虾的真名叫“克氏原螯虾”,是一种淡水虾,根本不是虫子。它和龙虾有亲戚关系,分类学上它们都是十足目,龙虾是龙虾科、正螯虾科或拟螯虾科,而人们吃的小龙虾则是蝲蛄科,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它被直接称为“蝲蛄”。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相似于人和猴子的关系,都是一个目,但不是一个科。
小龙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所以又叫美国螯虾。原生地在墨西哥湾附近,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河口地带,所以也叫路易斯安那州螯虾。它是最具食用价值的淡水龙虾品种,年产量占整个淡水龙虾产量的70%~80%。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有过统计,全世界每年小龙虾贸易量高达30 万吨以上。据介绍,小龙虾在一些国家已有200 余年的食用历史。我国每年都会出口小龙虾,出口的小龙虾食品以熟食为主,如虾仁、茴香整肢虾、辣粉虾,主要销往丹麦、瑞典、西班牙、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欧洲市场上90% 的小龙虾来自中国。
小龙虾从未用来处理尸体。日本从美国引进小龙虾的时间大约是1927 年,主要是把它们作为牛蛙的饲料。另外,小龙虾确实是由日本人带到中国来的,约在1929 年,也是作为饲料、食物,最早登陆的地点在南京附近。但这时,抗日战争尚未爆发,南京及周边地区并非日占区,不存在处理尸体情况。
小龙虾在脏污环境下生命活力差,难繁殖,更不可能用来处理污水。实验显示,在小龙虾面前放置腐蚀性食物及新鲜食物,小龙虾选择腐蚀性食物与新鲜食物的比例为1 ∶ 10。小龙虾是杂食动物,主要的食物是水底的有机质,水草、藻类、水生昆虫、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当然它也吃小鱼、小虾、贝类等活物,甚至在吃不饱的时候会同类相残。正因为它食性杂,所以生命活力很强,能在污染水体中生存。但是餐馆的小龙虾基本上都是人工养殖的。在养殖环境中,要根据生长需要,投喂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如麦麸、豆饼、水生昆虫幼体等。很多养殖户以前不注意水环境,用浅水、脏水养,小龙虾产量很低;后来注意用深水、好水养,产量就增加了。小龙虾养殖需要保持水体相对稳定,pH 在6.5~8。水体如严重污染会影响小龙虾生长,传言称小龙虾可用于水体清洁、清除腐化物质等,是不成立的。
小龙虾在重金属超标时无法脱壳成活。小龙虾对重金属十分敏感,在重金属超标的水体中,小龙虾无法成功脱壳成活。重金属具有可积累性,自然界中处于食物链越高端的生物对重金属的积累越多。小龙虾以水草等原初生物为食,处于食物链的底端,对重金属的积累低,正常养殖下,重金属残留不会超标。近年来,监管部门在日常的抽检中并未发现小龙虾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
小龙虾与横纹肌溶解症没有直接关系。2010 年南京曾经发生过一次多人因“横纹肌溶解症”入院的事件,流行病学家从患者就餐史分析,高度怀疑小龙虾是导致这一事件的元凶。但是专家对搜集到的样品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检测分析,包括致病菌、重金属、农药、抗生素、激素、寄生虫、藻类毒素等,并未发现异常,也没有找到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物质,最终这一事件被定性为“哈夫病”。哈夫病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横纹肌溶解症,世界各国均偶有发生,一般是吃水产品后24 小时内发病。除了吃小龙虾,吃海鱼、淡水鱼都出现过类似案例。网上也有种说法认为是“洗虾粉”导致了横纹肌溶解症。实际上,洗虾粉的主成分是草酸,它从机理上就不具备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可能。尽管它的确酸性较强,但是由于是水溶性的,洗完之后又经过很多加工程序,不可能在虾身上有很高的浓度。很多蔬菜也富含草酸,如菠菜。当然,小龙虾的确可能携带寄生虫,但其他水生生物同样可以携带,如蛙、螺、贝、鱼、菱角等都可以。预防寄生虫病的关键是烧熟煮透,尤其不要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小龙虾。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主编:李祥洲,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