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消费需求、政府奖励政策和高收益的趋使下,虾稻共作模式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6省1市疯狂扩张,面积逼近2000万亩,成为风头无两的存在。近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规划,节选部分重点如下:
一、产业现状:
新世纪以来,我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较快发展。生产面积逐步扩大,“十一五”“十二五”末分别达到245万亩、301万亩,2018年末发展到589万亩,规模居全国第一。技术水平不断升级,研发和完善了“虾稻共作”“稻鳅共作”“稻鳖共作”等技术标准,亩平均产出水稻500公斤、水产品100 公斤,其中潜江龙虾“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程被中国渔业协会作为团体标准发布,《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生产效益稳步提高,技术成熟的农户亩均纯收入少则2000元、多达5000元以上,是单一种稻的3-5倍,为全省农民增收百亿元。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现有“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专业合作社2419家、百亩以上种养大户7900个、千亩示范基地200多个、万亩示范区12个,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8个。
二、前景分析
进入农业发展新阶段,湖北“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我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形多为江河、湖泊沿岸的冲积平原和丘陵,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全省水稻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其中约1000万亩适宜开展“虾稻共作、稻渔种养”生产。政策支撑更加有力,省政府印发推广“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行动方案,各地积极支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发展共识更加凝聚,全省30多个县(市、区)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奖补政策,各类社会资本踊跃投入、年投资额过百亿元。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国内市场对生态稻米、生态甲鱼等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小龙虾消费持续旺盛,且市场需求仍有近100万吨缺口,以小龙虾头、壳为原料提取的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市场开发经济潜力达千亿级。
到2020年,全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发展到700万亩。形成一套成熟的田间工程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与单一种稻相比,实现亩产千斤稻、亩增收两千元,主产区农药、化肥施用量亩均减少50%以上。小龙虾和稻米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展,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影响力大幅提升,综合产值达到1500亿元。
到2022年,我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标准化技术在主产区基本普及,水稻亩产量稳定在千斤以上,农药、化肥施用量进一步减少,生产效益稳步提升,打造一批粮食生产面积稳定、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生产效益稳步提高、水质土壤有效保护的标准化示范区,培育国内一流的小龙虾、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一二三产业产业相互配套、功能互补的融合示范区,综合产值达到1700亿元。
三、虾稻共作有多火?
在湖北省天门市,当地政府为鼓励虾稻共作,从2018年开始,共计奖补资金5000多万元。在湖北监利,虾稻面积已经逼近100万亩,成为全国第一大县。在安徽合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元,要用三年实现虾稻面积100万亩以上。在江苏盱眙,虾稻共作面积同样达到60万亩。按照我国现有稻田的15%测算,全国适合虾稻综合种养的水稻面积高达6800万亩。从单纯的水稻种植到现有的虾稻种养模式,原有的农资生态正在逐步改写。
四、虾稻共作给当前农资生态带来了哪些改变?
第一,重虾轻稻,水稻种植从精细化管理向粗放式发展。虾稻共作亩效益是单一水稻种植效益的3倍至4倍,达到3000-5000元,最高能够过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养殖小龙虾成为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导致“重虾轻稻”的情节在农户中普遍存在,农户基本不注重增产,这对当前价值百亿的虾稻米产业发展,是一个巨大挑战。
第二,用药门槛提高,用药次数大幅缩减。小龙虾生长环境要求生态环保,对菊酯类、有机磷类、稻瘟灵、吡唑醚菌酯等部分农药成分敏感,这就大大提升了水稻病虫防治用药门槛,每年用肥用药不当导致的死虾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为确保农户用药安全,诺普信、富美实、安道麦、安徽稻草人、农飞客等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虾稻安全用药套餐。
第三,有机肥、微生物菌剂、钙肥快速崛起,大肥市场需求大幅腰斩。养殖小龙虾的水稻田,土壤肥力逐年提升,五年以上可减少复合肥用量70%,原来高氮高氯肥料不再适用于虾田。
以前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在水稻田基本不用,现在养虾以后,生物有机肥在虾稻田很热,用量非常大。微生物菌剂一季虾稻可能用5-6次,带来新的商机。因为小龙虾要解决水的很多问题,还要培养水草、水藻,有机肥为小龙虾创造一部分食物来源,来培养浮游生物,这就带来新的商机。
钙肥是当前虾稻田需求增长最快的产品,小龙虾一个生长周期要脱13次壳,要保证脱壳顺利、提高抗病性,就必须补钙。
目前,国内企业如中化化肥、鄂中肥业、武汉盛大、兴发集团、河北三宁、史丹利、沃农肥业、诺威特等已经纷纷展开布局,由于虾稻肥产业尚未出台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亟待规范。
第四,从水稻到虾稻,是植保与动保的跨界,对农资企业、经销商的知识体系、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服务虾稻种植户,不仅要懂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更要懂小龙虾的养殖和病虫害防治,服务到田间地头,满足农户的切实需求,才能与老百姓走到一起。在主流虾稻肥企业,均聘请有知名小龙虾养殖专家,并建立自己的小龙虾养殖服务团队,从农资经营向虾稻种养综合服务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