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工厂化人工繁育技术规程1.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克氏原螯虾()工厂化人工繁育的环境条件、亲虾培育、繁育、苗种出池、运输、病害防治和生产记录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XX省境内小龙虾工厂化人工繁育。1.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渔业水质标准NY/T471绿色食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SC/T1135.4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DB43/T634畜禽水产养殖档案记录规范DB43/1752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标准T/克氏原螯虾(小龙虾)配合饲料1.3术语与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与定义。1.4环境条件附近无污染源,通讯、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受旱、涝影响。水源水质应符合的规定。1.5主要设施1.5.1亲虾培育室应能调光、保温、防雨和通风,可采用钢结构塑料大棚。1.5.2亲虾培育池面积宜(25~30)m/池,深宜(0.8~1.0)m,长方形、正方形或椭圆形,四角建成弧形,池底有2%~3%坡度。
在池底最低处设排水孔,池底和池壁应涂抹水产专用的无毒涂料。1.5.3产卵池m左右。顶部设置遮阳设施(栽植攀缘的绿色植物或布设遮阳网等);池底设置增氧设施;池上部设置给水设施,下部设置排水设施,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滤网封口;在池水中移植水葫芦等活体水草,水草所占水面面积达池面积2/3左右;池水深度保持在0.6m左右。1.5.4孵化池建在亲虾培育室内,一般面积(50~100)m,内壁光滑,进排水设施完备,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滤网封口,池底有一定的倾斜度,中间比左右两边深,出水口处应最低,出水口设有集虾槽和水位保持装置。1.5.5育苗池育苗水体宜(25~30)m/池,深宜(0.8~1.0)m,长方形。池内角为弧形,池底设排水孔,外孔径宜为0.1m以上。上年产卵池内的雄虾和未抱卵的雌虾一并捕尽后,应及时复水培育池中的水草,同时投入腐熟的有机肥(50-60)kg/667,培肥水质,作为幼虾的培育池。1.5.6水质处理设施配备蓄水池、沉淀池、砂滤池、贮水池、水泵与管道。1.5.7充气设备包括罗茨鼓风机、送气管、散气石或散气管。1.5.8供电设施配置相应的配电室,安装三相动力电,同时配置1台三相发电机组,保证不间断电力供应。
1.6亲虾繁殖1.6.1亲虾选择应采用市级及以上良种场培育的成虾,雌、雄亲虾来源于不同区域良种场。选用种虾附肢齐全、无损伤,体格健壮、活动能力强;体色暗红或深红色,有XX,体表光滑无附着物;规格不低于351.6.2培育环境与方式培育池白天光照强度(500~1000)lx,水温(28~30),pH8.0~8.3,氨氮小于0.4mg/L,溶1.6.3亲虾配对与产卵1.6.3.1配对挑选性腺成熟的雌、雄亲虾,宜异地雌雄亲虾配对,配对比例为雌:雄为(2~3):1。亲虾投放密度以(10~15)只/m1.6.3.2产卵时间8月中下旬将配对后的亲虾移入产卵池,到10月中下旬结束。1.6.3.3日常管理投喂应符合SC/T1135.4的规定。产卵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cm,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及时开启增氧设施。1.7稚虾孵化1.7.1孵化网箱设置在孵化池中设置孵化网箱,用孔径1cm左右的网片制成,上端和下端固定在孵化池的四壁上。孵化网箱应在上网纲内侧缝上20cm左右宽的塑料薄膜。孵化网箱内种植水花生等水草。1.7.2抱卵虾操作1.7.2.1捕获及投放亲虾产卵结束后,将产卵池水放干,人工捕捉抱卵虾,轻放至孵化池的网箱中,投放密度为(40~50)只/m为宜,集中孵化。
1.7.2.2转移待幼体孵化出膜后,向池中投放人工培育的单胞藻和轮虫,或向孵化池中加注培育有丰富浮游生物的池水。待稚虾集中孵化出并大多离开母体后,及时将网箱中已孵化完成的雌虾转移他处,取出孵化网箱中的水草,移走孵化网箱,进行稚虾培育。1.8稚虾培育1.8.1培育密度稚虾的前期培育在孵化池中进行,培育密度为1万尾/m左右,培育时间为当年的11月中下旬到次年的2月下旬;后期的培育在孵化池和产卵池中同时进行,培育密度为500尾/m左右,培育时间为次年的3月上旬到5月下旬。1.8.2稚虾转移室内孵化池的XX度稚虾应及时疏散培育。次年3月上旬室内外气温相差(3~5)时,应及时将室内孵化池中的稚虾大量转移到室外培育池中继续培育。稚虾转移时应带水操作。1.8.3饵料投喂1.8.3.1培育前期饵料前期的稚虾培育在孵化池中进行,饲料投喂主要以浮游生物为主。如投放人工培育的单胞藻和轮虫等,或向孵化池中加注培育有丰富浮游生物的池水。1.8.3.2培育后期饵料后期培育在孵化池和亲虾产卵池中同时进行,培育密度降低为500尾/m左右,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为主,饲料符合NY/T471和T/的规定。1.8.3.3投喂方法应符合SC/T1135.4的规定。
1.8.4水质控制幼虾培育期间,应根据培育池中污物、残饵及水质状况,定期排污、换水、增氧,保持良好的水质,排放尾水符合DB43/1752的规定。水的透明度保持(30~40)cm,水中的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培育池水温保持相对稳定,每XX温变化幅度不宜超过3。1.9幼虾捕获与运输1.9.1捕捞幼虾培育至4月中下旬,体长为(3~4)cm,应及时捕获出售供农户养殖,虾苗捕获前,应先将培育池中的水草捞出,然后用抄网捕捉。剩余的虾苗采用排水法用网具在集虾槽或排水口张网捕获。1.9.2运输采用塑料框铺水草保湿运输。1.10生产记录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应全程对亲虾来源、投入品的来源与使用、苗种生产过程、苗种销售等记录存档。档案记录按DB43/T634的要求执行。GB/.15-2013良好农业规范第15部分:水产工厂化养殖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GB/-2014凡纳滨对虾育苗技术规范SC/T6040-2007水产品工厂化养殖装备安全卫生要求SC/T2096-2019三疣梭子蟹人工繁育技术规范SC/T114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