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小龙虾肠炎?处理小龙虾肠炎的防治需注意改底

   2019-09-28 网友投稿4640
核心提示:处理小龙虾肠炎的防治需注意改底小龙虾这种底栖的、杂食性的甲壳类生物,养殖户平时很难贴近的观察到其微小病变和健康状况。在小龙虾肠道疾病发病前不一定能够观察到小龙虾发病预兆的明显指征,在养殖户肉

处理小龙虾肠炎的防治需注意改底

小龙虾这种底栖的、杂食性的甲壳类生物,养殖户平时很难贴近的观察到其微小病变和健康状况。在小龙虾肠道疾病发病前不一定能够观察到小龙虾发病预兆的明显指征,在养殖户肉眼看到小龙虾吃料不正常时,可能病情已经是发生好久了,到了这个阶段小龙虾肠炎可能就比较难控制了。这就是为什么养殖户会有:“小龙虾病了就治不了”的这种悲催感觉的原因。

小龙虾肠炎的应对是:把整个池塘视为一个整体,疾病的处理不一定是针对已经严重患病的小龙虾,而是避免疾病的爆发流行,尽可能的在几天内改变小龙虾的环境(主要是底部),减少小龙虾继续摄食底部腐败物的机会,才能够挽救池塘中病情轻的、未患病的虾。

那么要达到这个提早发现、及时治疗的目的,就要求养殖户要:从池塘的水质指标、池塘的底泥甚至气候中观察到小龙虾可能会患病的预兆指征,而不能靠肉眼看到小龙虾活动不正常才治疗。

小龙虾肠炎的主要病因和诱因:

小龙虾疾病的主要病因和诱因无外是:

一:池塘因素是小龙虾肠炎的最主要病因和诱因:

1:池塘因素一是:底部恶化

养殖池塘老化,底部富营养化、腐败物积淤过多。

2:池塘因素二是:水质太肥

养殖水体太肥会带来以下后果。

1:养殖水体太肥势必导致水体的细菌总数飙升,无论你是否天天泼洒有益菌,如果水质不改变,最终的结果是:池塘溶解氧降低,厌氧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会占优势,加大了小龙虾的患病几率。

2:养殖水体太肥如果加上滥用微生物,恨不得天天泼菌,其后果可能就导致池塘水质恶化和寄生虫大量繁殖,提高了小龙虾寄生虫感染的几率。

二:生物因素

真菌、细菌、寄生虫、病毒感染体质弱的小龙虾,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往往在池塘因素恶化的诱因作用下容易形成高发。因此:小龙虾人工养殖不一定要老把弧菌总挂在心上,只要池塘环境好,小龙虾不容易形成弧菌爆发性感染。

三:气候因素

主要是暴风雨和极端高温、阴雨天等等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

小龙虾肠炎的预防重点:

小龙虾疾病应该是:预防为主!要在小龙虾疾病未发、初发的时候及时治疗。

预防为主这一条相信每一个养殖户都会这样想、也希望这样子做。可是这一条应该怎么做?

怎么做的关键是:小龙虾作为底栖的甲壳类生物,对于没有实验室条件的养殖户、尤其连养殖经验都没有的新养殖户,平时是很难在小龙虾患病前观察到小龙虾患病预兆的明显指征,也就是说:在养殖户暂时还没办法做到:通过对小龙虾进行病原体检测(就是检测了估计也已经来不及了)的条件下,怎么能够在小龙虾疾病初发、未发的时候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当养殖户肉眼看到小龙虾活动不正常时,病情已经是发生了,而且这时候有一些患病的虾可能是已经比较难控制了。

所以小龙虾疾病预防为主的重点应该是:做好池塘的底质和水质的检测和维护工作,及时把可能会诱发小龙虾出现纤毛虫、出现霉菌、细菌等继发性感染的异常水质、底部因素(主要是底泥太肥)及时控制下来。

小龙虾疾病预防原则

小龙虾疾病预防原则是:保持良好的水质和良好的底部。什么是良好的水质和良好的底部?这个并不神秘,不要搞太多难理解的概念,能够达到下面的指标就是好水、好底。

一:什么是良好的水质

良好的水质这几年可能把毒素说太多了,水体是否真的有那么多毒素?在人类能够经常活动的区域,能够引起小龙虾急性中毒的有害毒素一般不会太过分的,只要池塘水体能够达到以下就是良好的水质:

1:化学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pH、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水温、总硬度都适合的范围。

2:水色和透明度在合适范围内

正常水色是绿藻或者硅藻的颜色就可以了,不要发黑等等异常藻的颜色出现。小龙虾养殖和其他需要种植水草的水产品养殖一样,需要有一个透明度太高或者太低的水体,这个矛盾是解决:透明度不能够太低,避免影响水草的光合作用。又不能够透明度太高,避免阳光晒到池底长青苔。

3:水体没有腥臭味和粘度。

4:水草健康。

5:没有青苔泛滥。

二:什么是良好的底部

1:底泥颜色起码接近灰黑色,不能够墨黑色。

2:底泥没有腥臭味。

3:底泥不会黑滑。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养殖技术
  • 站长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养殖技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