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溶氧与密度:放养密度过大产生领地应激和缺氧反应,虾乱窜或逃离行为显着。
建议:建立合理的养殖密度很关键,建议6000-8000只/亩,最多不超过一万只。另外,杂鱼抢饲料,同时占据一定空间与氧气消耗,故需要采取相应的清除措施。
疾病与营养的关系
虾为杂食性种类,偏肉食性营养。饵料不足或营养缺失也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死虾、断草、水体油膜;虾无力、带病毒、肉质松散、无弹性。养殖饵料的选择:天然饵料的选择(水草、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稻草腐殖质);人工配合饲料(蛋白含量、营养平衡);人工植物饵料(黄豆、玉米、小麦);动物饵料(鱼糜等)。
建议:加入适量发酵料,帮助营养的消化与吸收,在提高饲料的利用率的同时,减轻水体负担。
需要注意:
1.合理的饲料投喂量及其配方很重要,“吃饱、吃好、量足、不过多”。避免饲料浪费、降低除藻用药成本。
2.饵料投喂方式——均匀性,不要厚此薄彼,虾无法训练出条件反射,因而需要均匀性的全塘投喂。
3. 选择正规工厂饲料,原料来源安全性以及工艺的规范性有保障。
病原性疾病
是否发病死亡,取决于前面提到的溶氧、水温、营养综合条件是否适宜,其自身是否具备防御抵抗病害的能力,不在于用药治疗,而在于生态防控,投入精力建设健康养殖环境,不仅减少了用药成本,同时也能养出健康小龙虾。
1.病毒性病害: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繁殖存活需要一定的温度。水温20-26℃发病猖獗,四月底到五六月份携病率较高。是否发病死亡,要看虾对病毒的承载能力,也就是取决于虾自身的体质。据研究数据表明,稻田养殖池塘虾WSSV携带率低于精养池塘虾,水草养护水平较高的池塘携病率也较低。
2.细菌性病害:在对虾进行人工感染实验中发现,低浓度的细菌无法导致虾死亡,但高浓度的细菌能导致虾的全部死亡。据检测,健康的虾也存在柠檬酸杆菌、气单胞菌。可见,细菌致死还是取决于水质,定期调水(酸碱度、硬度、pH值),净化健康的水体环境是关键。
3.寄生性病害:虾苗和成虾生长过程中受到固着类纤毛虫的侵袭,导致壳增厚、挂脏、红壳等,影响虾蜕壳与生长。由于水体有机质丰富、悬浮物多是该病害发生的特点之一,因而适当减少食物,阻遏纤毛虫的过度繁殖是防控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