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发布《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这是我国首个省级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据新华社报道,云南省政府发布了新版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收录了福寿螺、美洲大蠊(大蟑螂)以及小龙虾等外来入侵物种441种及4个变种,其中50.1%的原产地来自美洲。
[名词解释]
所谓外来入侵物种( alien ),是指在当地的自然或者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 a self- )、可能或者已经对生态环境、生产或者生活造成明显损害或者不利影响(cause to or on the , or daily life)的外来物种。
云南此次发布的《名录》将入侵物种划分为5大类,包括Ⅰ级恶性入侵类( alien of )、Ⅱ级严重入侵类( alien of )、Ⅲ级局部入侵类( alien of )、Ⅳ级一般入侵类( alien of )、Ⅴ级有待观察类( alien to be ).其中,Ⅰ级恶性入侵类包括微甘菊、凤眼蓝(水葫芦)、褐云玛瑙螺、小管福寿螺等。美洲大蠊(大蟑螂)、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牛蛙等属于Ⅱ级严重入侵类。
消息一出,小龙虾上榜入侵物种名录立即登上微博热搜。
吃货网友们表示,小龙虾上榜简直是对中国吃货们的侮辱,并且纷纷表示要去云南帮忙消灭小龙虾。
然而,靠吃真的能解决小龙虾入侵危机吗?专家表示,并不能。
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于墨西哥东北部和中、南美洲。20世纪30-40年代引入我国,经人工养殖和自然扩散,逐渐扩散到北京、天津、河北、湖南、云南等全国各地。克氏原螯虾的入侵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引入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并与土著种竞争食物、栖息地等资源,严重威胁土著物种的生存。
而小龙虾成为入侵物种,并不是新闻,早在2010年,环保部和中科院指定的《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小龙虾赫然在列。
2013年5月7日,中新社曾报道过一起小龙虾入侵云南昆明滇池入湖河道的事件:
由于昆明连续暴雨,使得昆明市区盘龙江出现大批“出水透气”的小龙虾。小龙虾不仅入侵了滇池重要的入湖河道,还曾“蛀空”云南元阳梯田。
据了解,小龙虾可通过捕食本地动植物、携带和传播致病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种,同时其掘洞习性对水利工程有破坏作用,严重的可能引发决堤洪涝等险情。
曾参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就对滇池流域小龙虾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全面调查项目的杜丽娜说:“小龙虾入侵滇池可追溯到2000年,昆明晋宁一村民从武汉带小龙虾回来养殖,随后因繁殖数量增多就丢弃到滇池中。2006年时,小龙虾已分布在滇池整个湖体,包括出水口螳螂川。主要分布区在草海、滇池南部及滇池西岸。”
杜丽娜还向中新社记者提到,小龙虾的入侵,将严重威胁一些滇池特有的鱼类的生存,或导致其灭绝。
然而,“生态杀手”小龙虾却难以彻底消灭。杜丽娜坦言:“小龙虾治理没有特效办法,只能通过截断、围挡等手段控制其生存范围。而大量人工捕捞反而会扩大其种群生存空间,从而刺激小龙虾加速繁殖。”
所以,调侃归调侃,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入侵物种靠“吃”就能解决,毕竟咱们吃了这么多年小龙虾,也没把它们“吃”灭绝,看看别的国家:
美国亚洲鲤鱼泛滥、德国大闸蟹横行霸道、丹麦生蚝泛滥成灾、古巴百万螃蟹大军横行...美国人为了整治鲤鱼泛滥,不惜出动电网、拦坝等种种“大招”,澳大利亚甚至要给锦鲤投放疱疹病毒,但效果并没有想象中好。
所以,外来物种入侵是件严肃的事,吃货们千万不要自行大量捕捞,为大自然“除害”哦!
曾参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就对滇池流域小龙虾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全面调查项目的杜丽娜说:“小龙虾治理没有特效办法,只能通过截断、围挡等手段( )控制其生存范围。而大量人工捕捞反而会扩大其种群生存空间,从而刺激小龙虾加速繁殖。”
小龙虾可通过捕食本地动植物( on local and )、携带和传播致病源( or )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种,同时其掘洞习性(habit of hole )对水利工程有破坏作用,严重的可能引发决堤洪涝等险情。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廖万金表示,如果“吃货”能解决一切问题,就不会出现物种入侵了。
早在2010年5月,湖北潜江市被评定为“中国小龙虾之乡”。
从此“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的说法不胫而走。
潜江油焖大虾是一道湖北菜起源于湖北潜江江汉油田一个叫做五七的小镇市,在江汉平原声名鹊起,广受食客喜爱!
据介绍,小龙虾既是湖北的特色产业品牌,也是潜江的美食名片和旅游资源,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湖北潜江小龙虾,营运小龙虾主题旅行社,发布3条小龙虾主题旅游线路是对农旅结合的创新,这将进一步扩大湖北潜江小龙虾的对外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让八方游客更了解湖北潜江小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