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问题
一是种养模式亟待创新。尽管各地稻虾种养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但仍以繁养一体化的稻虾连作、稻虾共作+连作为主,养殖方式粗放,生产技术水平和标准化程度不高,近年来种养效益有所下降。繁养分离模式技术成熟度有待提升,平板式或无环沟模式经济效益不如环沟模式,制约了大面积推广普及。此外,出于稳粮保供需要,一些地区鼓励双季稻种植,对传统稻虾连作模式造成一定影响。稻虾种养必须及时创新、调整种养模式,以适应水稻生产需要。
二是种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前小龙虾苗种繁育以自繁为主,繁养分离、专池繁育、温室大棚繁育等方式占比较低。自繁自育、多代同田(塘)导致长期近亲繁殖及捕大留小负向选择,造成小龙虾规格小、生长速度慢、抗逆性下降等种质退化问题。小龙虾苗种繁育规模化、工厂化程度低,商业化育种体系、品质改良体系建设滞后,难以对小龙虾养殖生产以及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良种选育形成有力支撑。
三是加工业问题突出。小龙虾加工主要使用中小规格小龙虾,与鲜活小龙虾消费市场对大规格小龙虾的偏好形成有益互补,但当前小龙虾加工业规模小,小龙虾加工比例低,难以支撑产业稳定发展。小龙虾加工工艺和装备亟待升级,自动化生产水平不高,去虾头、剥虾等操作需要大量人工,加之小龙虾出肉率低、副产物多以原料出售等特点,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企业生产积极性。此外,小龙虾加工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如一些企业生产的冰冻小龙虾含冰量达到50%甚至更高,既造成资源和能源浪费,又影响了产业形象。
(二)发展建议
一是创新种养模式。改革稻虾连作、稻虾共作+连作等传统种养模式,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优化提升、总结完善繁养分离模式,在稻田平整、水源充沛地区开展试验示范,加大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稻田时空资源和其他养殖品种,创新“稻虾+N”等模式,丰富稻虾种养内涵。积极探索反季节种养模式,促进稻虾种养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南下北上”。
二是夯实种业基础。把握种业振兴发展机遇,推动小龙虾种业体系建设纳入各地种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小龙虾种质资源调查、良种选育及规模化苗种生产技术研发,加快小龙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培育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抗逆性好、遗传性状稳定的小龙虾新品种,提高规模化供种能力。开展小龙虾秋苗繁育、温室大棚繁育、春季抱卵虾生产研究,适应错峰上市需要。
三是补齐加工业短板。加强小龙虾加工新设备、新工艺研发,支持企业技改升级,推动小龙虾加工业向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转型。推广小龙虾“吃干榨净”产业链,加强小龙虾加工品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发展便于食用的小龙虾加工产品和预制菜,推进小龙虾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向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拓展。建立完善从收储、清洗、烹煮、剥壳、调味、包装、运输到机械设备、产品工艺、质量控制的整套小龙虾加工标准体系,推动小龙虾加工业标准化发展。
四是推进集群化和全产业链发展。小龙虾优势产区要聚焦小龙虾全产业链发展,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龙头企业+各类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大基地建设,同时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布局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打造覆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全面提升小龙虾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