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变水利 带动大产业
凭借养殖小龙虾,昔日有名的贫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模范村,常常有人来上门“取经”。但这个过去水患成灾、积贫积弱、交通不便的贫困村,是如何走上发展小龙虾脱贫道路的呢?记者在一块水塘里找到了答案。
“这个水塘就是我们薛庙村最早养殖小龙虾的地方,所有的故事都要从这里说起。”6月4日下午,在展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小龙虾养殖基地,负责人周德轩对记者说。
薛庙村紧临茨淮新河,是蒙城县最边远的村庄之一,与淮南市凤台县一河之隔,地势低洼,涝灾频发,当地有句话叫“蛤蟆撒尿就发水”。2014年,因水患连年歉收的薛庙村被列为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189人。2015年,薛庙村按照镇党委提出的“党建+”工作思路,提出立足村情,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提升水利设施,变水害为水利。
2016年春天,立仓镇组织薛庙村在内的五个村,先后到江苏盱眙、湖北潜江和滁州市全椒、马鞍山市当涂等地考察小龙虾养殖。
由于看好小龙虾前景,2016年下半年,周德轩在自己的莲藕基地尝试养殖小龙虾。 2017年,虾苗上市,周德轩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在他的带动下,薛庙村小龙虾渐成规模。
为做大做强小龙虾产业,2017年5月,蒙城县从湖北潜江高薪聘请了有着“中国虾稻连作第一人”称号的刘主权,为薛庙村小龙虾产业发展“问诊把脉”。经过分析论证,刘主权认为,薛庙村地势低洼、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宜发展“虾稻连作”。
刘主权不仅积极指导虾农养殖,还在薛庙村“扎根”,成立了湖北华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51亩,建设标准养殖示范基地。
“虾稻”联手闯出了脱贫新天地,打开了薛庙村发展新篇章。
薛庙村共有农田10000亩左右,其中7000亩发展了虾稻连作。据统计,通过养殖小龙虾,薛庙村户均增收6200元以上,2019年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232.8元,增速为23.9%,是全县增速的2倍以上。
不仅如此,薛庙村还带动了立仓镇的小龙虾产业发展。目前,立仓镇共发展虾稻产业6.5万亩,年产小龙虾1.2万余吨,经济效益达到3.6亿元以上。全镇有1800余人从事相关工作,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600余人,平均每户每年增收4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