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
顾泽茂,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院长、水产学院教授,国家特色淡水鱼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湖北省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疾病是所有生命都惧怕的事情,“疾”:表示外部的创伤或外部创伤引发的内病。“病”:表示在体内自然发生的身患,即身体的内患。
当疾病发生,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我该去用什么药?而不是理性的去分析问题,追根溯源。采取合理的疾病防控措施,提高体质,保持健康才是双赢的关键。
那么,养殖户面对小龙虾的“疾”与“病”,就应该以同样的理念,注重保养防控,从根本上解决、甚至避免问题的发生,切勿病急乱投医。
小龙虾是甲壳动物,没有免疫器官,是非特异性免疫,壳是重要的防御器官,壳厚而硬起到良好的免疫防御作用。肠道短,消化吸收功能弱,饲料利用率低,一味追求蛋白含量高,当水温低、溶氧低时,排泄物多反而影响水体。
小龙虾的“疾”与“病”由水温、溶氧、营养和病原等多种因素构成,那不同类型的疾病如何防控呢?走进本期小课堂,我们来听听授渔专家顾泽茂教授是如何说的吧~
疾病与水温的关系
克氏原螯虾在生长过程中,对水温没有特殊要求,基本上其生存水温为 1℃-40℃,也就是在其耐受能力范围内的水温。然而,生存不等于生长,水温在 6℃ 以上开始摄视,5℃ 仍能蜕壳,4℃ 仍发生觅食活动,因此冬季投食十分关键,由于其觅食活动,当食物不足,会存在大虾吃虾苗、大虾苗吃小虾苗的现象,形成其种内食物链,造成虾苗大量损失。
建议:在冬季也需要投喂一定量食物。最适宜虾生长的温度一般为 16℃-28℃,水温到 30 ℃及以上,虾产生应激反应,进入深水区、水草区或打洞。虾的应激性强时免疫力降低,则容易发生病害。
养殖水体的水温除了与气温环境有关,水深的按需调节(高温加深,低温降低)以及保持一定生物量的水草、浮游植物来起到遮荫、提供躲避环境的作用也十分关键。
疾病与溶氧的关系
溶氧是水生生物生长的决定性因子,能决定虾的生长速度与其放养密度。缺氧致死是小龙虾很大的病害因素之一,溶氧低于 2 mg/L,虾上草、爬坡、逃离,溶氧接近0时,发生虾红壳、生病、死亡。
想知道小龙虾养殖塘为何会缺氧,首先得清楚溶氧从哪里来又是如何消耗的。
来源:
空气中氧气的溶解,占7%-8%,一般是由于水体表面的风浪的搅动,因而养殖塘在满足一定的面积的同时需要具有吸引风浪的构造。在池塘中装增氧机、微孔针管可以达到物理增氧的效果,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水生植物(藻类)的光合作用一般占80%以上,产生的氧气是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3)随水源补给,占3%-4%。
消耗:
氧气从水体表面逸散,占3%-4%。
水唿吸耗氧:水中浮游生物和细菌等小型生物的唿吸耗氧以及水体化学物质的氧化反应,占60%;由于水体溶氧能力具有一定限度,水草和藻类过多,在白天产生氧气大量逸散到空气中,在夜间反而大量耗氧,因而往往在晚上容易发生缺氧。
鱼虾唿吸耗氧:一般仅占10%-15%,载鱼量大可达20%;在虾塘,清杂鱼是一重要操作,一方面腾出空间另一方面则是腾出氧气,而有利于虾的生长。
底质耗氧:包括残存的饲料、粪便、水草的腐烂,在分解作用下耗氧,占20%。
溶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溶氧与天气:闷热环境下,溶氧量低,发生缺氧,虾存在上草、爬坡现象。
2.溶氧与水草及其养护:水草种植是关键,除了种类的选择与组合,行距与株距的把握也是要点。
误区:虾池水草越多越好。
水草越多、越密,一来影响小龙虾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容易造成下层水体缺氧、水草根部腐烂变质。因此,水草覆盖率保50%左右为佳。水草后期的养护,肥力需保持,避免水草根部的腐烂,因此在养殖中适当追肥不可忽视,否则会造成虾的严重缺氧而大量死亡。
除了最开始的水草根部腐烂这一缺氧信号,由于大虾对低氧的耐受能力较差,因而大虾的死亡也是后续重要的缺氧信号,需要立刻采取相应措施。
解决方案:选择适合的水草;找准合适的水草栽种时间,建议比放苗时间提前一个月左右;合理的水草栽培方式,建议8*10,10*8的距离来栽种;有效的水草养护措施,包括适时补肥、适时去除行间杂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