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量上看,小龙虾规模化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五省,其中湖北省无论是在数量和平均加工量来看,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规模以上加工厂就达51家,占全国近一半,加工量超过58.54万吨,占全国的7成以上。
从年加工量在500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上看,集中度也很高。全国24家500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中,湖北省占13席,其中年产量超万吨的龙头企业有9家,分别是湖北楚玉莱信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仁尚仁食品有限公司、湖北莱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梁子湖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洪湖市新宏业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洪湖市万农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洪湖市井力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湖北金福源食品有限公司。其他的分布在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省,其中年加工量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有湖南省的顺祥食品有限公司。
2.加工类型
我国小龙虾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量约为3万吨左右,占加工总量比例很低。2019年,部分加工企业的销售市场由主要出口欧美朝着国内消费为主、出口市场为补充转变;产品类型也日渐丰富,由单一速冻虾仁向调味即食整肢虾、单冻虾尾、速冻虾仁三足鼎立方向转变。
(1)初级加工
根据生产加工工艺的不同,小龙虾初级加工产品主要可以分为整肢虾(不去头、不去壳)、虾仁(去头、去壳)、虾尾(只去头、不去壳)三大系列,常见的有“冻煮带黄小龙虾仁”“冻煮水洗小龙虾仁”和“冻煮汤(配)料整肢小龙虾”等,而整肢小龙虾又分为清水原味虾、国际风味虾(欧式茴香虾、美式辣粉虾等)和中式风味虾(麻辣虾、香辣虾、蒜泥虾、十三香虾、油焖虾等),解冻后或加热后即可食用。
(2)精深加工
以小龙虾壳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甲壳素提取为代表的精深加工,主要集中在湖北和江苏两省,一些重点企业以小龙虾壳为主要原料,加工形成了甲壳素、壳聚糖、几丁聚糖胶囊、几丁聚糖、水溶性几丁聚糖、羧甲基几丁聚糖、甲壳低聚糖等系列产品。
(3)产量构成
据调查,2019年全国通过批发市场等途径被直接食用的小龙虾约占70%-80%,其中不耐运输的青红壳小龙虾主要就在产地或邻近省份销售,耐运输的红壳硬壳小龙虾销往较远的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等地区;大部分剩余的为中小个体小龙虾,被加工厂加工成虾仁、虾尾和调味整虾的小龙虾,三个系列消耗原虾百分比分别为22%、43%和35%;全国小龙虾精深加工量在3万吨左右,仅占加工总量的约1/16。
(二)销售渠道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小龙虾在全国范围内的持续火爆,线下货运、客运物流等小龙虾销售流通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小龙虾主产省都在加快冷链物流建设,推进小龙虾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模式。
1.线上渠道。各地积极创新“互联网+小龙虾”经营模式,引导传统企业加快电子商务应用,成交量迅速放大。江苏省农业主管部门全方位推动龙虾产地与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合作,阿里巴巴·淘宝网特色中国盱眙馆正式开馆,中国盱眙龙虾网上商城开通运行,苏宁易购江苏优渔买卖成功上线交易,盱眙县与顺丰、泗洪县与京东签订小龙虾物流业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线下渠道。小龙虾市场交易活跃,全国各地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均有小龙虾专营门市,如湖北省潜江,江苏省盱眙县、金湖县、兴化市、泗洪县,以及山东省鱼台县等建设了小龙虾专业交易批发市场,配套建设了小龙虾冷链物流系统。
(三)国际贸易情况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出口冷冻小龙虾或虾仁1.49万吨,同比增长49%,但与2012-2017年的出口量相比仍低很多;出口额1.68亿美元,同比减少10.64%,出口单价总体仍在下降。主要出口贸易伙伴集中在北美和欧盟地区,排前三位的出口国分别是美国、丹麦和荷兰,出口额之和达1.28亿美元,占我国小龙虾出口额的76.2%。
四、品牌和营销情况
小龙虾产业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农村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的主渠道,开启了“一虾先行、诸业并进”的经济腾飞之路,成就了小龙虾产区人民创新创业、向上向善的梦想。
(一)区域品牌
“十三五”以来,为提升区域小龙虾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各地越来越重视小龙虾品牌培育,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区域公共品牌,以及全国或区域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据不完全统计,2016-2020年各类机构共授予了17个小龙虾区域公共品牌。其中2019年潜江龙虾的区域品牌价值203.7亿元,成功登顶中国龙虾区域品牌第一名,成为全国区域品牌前十名。由江苏盱眙县打造的“盱眙龙虾”产业蓬勃发展,“盱眙龙虾”的品牌价值2020年已达203.92亿元,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极大提升了盱眙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