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养龙虾的亏惨了?如何突破产业瓶颈期?如何走上养虾转型升级之路?

   2022-09-06 2620
核心提示:突破小龙虾产业的瓶颈期8月份开始,小龙虾产业开始变得冷清,热闹的行业相关者也开始变得沉默。尽管技术分析、模式解读依然大有人在,但对养殖细节的认知,大多是对已有知识的重复阐述,始终在

突破小龙虾产业的瓶颈期

8月份开始,小龙虾产业开始变得冷清,热闹的行业相关者也开始变得沉默。

尽管技术分析、模式解读依然大有人在,但对养殖细节的认知,大多是对已有知识的重复阐述,始终在同一层面徘徊,停滞不前,养殖者也因此变得淡漠。

这些现象表明,小龙虾产业进入了发展的一个瓶颈期。

这是小龙虾产业前期野蛮生长、规模极速扩大后,必然遇到的阶段性困境。

这并不是小龙虾产业发展的特性,而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共性,是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

受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小龙虾供需两端的结构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左右着小龙虾的市场价格。加上养殖生产的自然属性,注定无法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这种不可抗力和偶然性因素裹挟着整个养殖的进程,让所有从业者极其被动,深感无力。

这些偶然因素造成的现象干扰或蒙蔽了我们对于行业根本问题的洞悉。

养殖面积增大,技术提升,单位面积有效产量提升,产能已经过剩。

大虾价格坚挺,那是因为大虾占比过低,在今年有其客观原因。在正常情况下,随着技术提升,大虾占比会不断提高。然后,市场价格会怎样?

小龙虾产业的产能过剩和工业的产能过剩有区别。这是由小龙虾养殖生产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小龙虾养殖生产具有季节性。

小龙虾生长发育的生物学特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客观性。

小龙虾繁殖、生长、发育都与一定的气候、季节相对应,表现在养殖生产上就是集中上市。

小龙虾的产能过剩是季节性产能过剩。

但一年四季,人们对于小龙虾都有着稳定的需求和独特的偏爱,全年市场消费具有连续性。所以,生产季之外的其他时段,基本处于缺货状态。

小龙虾产业最大的困境是集中上市,表现出来的最显着的特点是季节性产能过剩和季节性缺货并存。

因此,小龙虾产业目前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能否解决这个最基本的矛盾是检验技术升级、模式转型是否有效的基本依据。

比如采用某一模式能够成功“养大虾”,却没有解决季节性生产的限制,在这么大规模和体量的基础上,都是大虾,集中上市,是个什么情况?供过于求,大虾价格一样跌到谷底或滞销,而且风险更大,亏损更严重。

走出目前困境的最有效途径是突破小龙虾季节性生产的局限,实现全年可生产,全年可出虾,使全年供给和需求有效衔接和平衡。

小龙虾养殖能不能摆脱季节性限制,做到全年可控出虾呢?事实证明是完全可行的。

小龙虾养殖的转型升级之路(一):错峰上市

集中上市是目前小龙虾产业最大的一个痛点。总体养殖面积大,集中上市,供过于求,价格跌破成本价,导致亏损。

怎么解决集中上市?

很简单,避免集中上市!于是,“错峰上市”作为一种模式被提出,很多人为此提供了一些方案,并在行业内进行宣传和推广。

那么,错峰上市能否成功?方案是否科学有效?

我们来分析一下。

在主养殖区(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龙虾集中上市期通常为5、6月份。“错峰上市”就是要避免5、6月份大量上市,而在其他的时间段出货上市,方案也应该是围绕这个目的来设计和调整的。

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现在主养殖区,小龙虾会在5、6两月集中上市?

普遍认为的原因是模式单一,就是稻虾模式占比太大。稻田一般在6月下旬要插秧,在插秧之前要尽量清理存塘的小龙虾,这个时间节点的限制导致5、6月集中上市。

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小龙虾养殖场地,包括湖泊、池塘等都是在5、6两月集中上市。这就说明不仅仅是模式单一的问题了。

第二,几乎所有场地都在5、6月集中上市,这是气候原因。

小龙虾产量的90%以上是由长江中下游的养殖区贡献的。在5、6月份集中上市,是小龙虾生长发育规律作用的体现,是长期适应气候条件的结果。

比如云、贵、川的某些地方,两广地区,在冬春季,气温相对高,可以大量出虾,本身就形成错峰上市。

如果我们通过人工干预减小气候条件的影响,能够在5、6月份之外的其他时间段,大量出虾上市,那么,能否形成“错峰上市”?

事实是不能!比如大家都在3、4月份上市了,那么集中上市期就变成了3、4月份了,形成另一个高峰,大家还是在高峰期上市,根本就不可能形成错峰上市。

那么,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形成错峰上市,保证盈利呢?

第一,具备任意时间段都可以大量出虾的技术,不受气候限制;

第二,你出虾的时间段,绝大数人不能出虾,这样才能形成错峰。大家都可以同时出,那就不能错峰。所以所谓的“错峰”,实际上要保证“人无我有”;

第三,要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在你的上市期,有足够高的价格。

至少,同时满足上面三个条件,才能够“错峰上市”,才能够有价值。而实际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于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来说,“错峰上市”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伪概念,不具备实际意义,也就更不可能是解决目前产业困境的模式和有效方案了。

小龙虾养殖的转型升级之路(二):早苗早虾

从这几年的小龙虾市场价格规律可以知道,早苗(早期商品苗)和早虾(早期商品虾)的价格都很不错。能够大量出早苗、出早虾,就可以稳定获取较高收益。

早苗价格高,是因为早苗可以抢时间养成早虾,获取高价。因此,归根结底,是因为早虾的高价。

早虾为什么价格高?价格高,是因为市场供不应求。那么是因为早期商品虾的需求量很大吗?显然不是,相对来说,早虾的需求量是很小的。早期,小龙虾消费才陆续开始,消费量很低。因此,只有一个原因:早虾的出货量很少。

早虾的货量为什么这么少?技术问题?那为什么两广,云、贵、川等一些地域,尽管技术相对薄弱,但却可以大量的出早苗早虾?

气候条件是最大的原因!

所以,出早苗,出早虾,是在充分利用气候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和合适的模式,营造一个好的池塘或稻田环境,形成区域性、相对有利虾生存和生长的小环境。降低气候的负面影响。

小龙虾是变温动物,在温度过高或过低,其生理机能会受到抑制,活动能力变弱,摄食停止。生存都受到挑战,更不用说生长了。

小龙虾生长需要有适宜的自然环境,水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早苗早虾要面对的是低温,要成功,就是降低低温的影响,充分利用繁育期的温度适宜期。具体操作是怎么样的呢?

“早出苗”显然有优势。“早出苗”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后文再做详细分享)。

早出苗的优势,是充分利用入冬之前的温度适宜期。能否利用好入冬前的适宜期,将决定越冬之前虾苗的数量和规格,也决定早苗的数量和质量。

早出苗,就打好了基础。但这些苗能不能存活下来,为第二年的早苗早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池塘或稻田的越冬期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

很多池塘或稻田,在越冬前,虾苗的品质和数量都很高。但第二年,却凭空消失了。早苗很少,早虾也就成泡影,就是由于越冬期的管理不科学。

虾苗在越冬期有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或疏于管理,或过度管理,或乱管理,将会损失惨重,甚至会让整年的养殖彻底失败。

如何育早苗,出早虾,业内很多团体和个人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但也有不少观点和操作,违背了基本的科学规律,属于伪科学和伪技术。这些操作,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会增加风险。

但是,就算“早苗早虾”成功,也不能保证盈利。毕竟早虾相较于消费旺季,需求量是很小的。如果大多数养殖户都能够大量出早苗早虾,那么早苗早虾就会供过于求,价格也会直线下跌,也会虾贱伤农。

所以,“早苗早虾”技术或模式,只能作为少数人形成“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竞争从而获取利润,而不能保证产业大多数人共同盈利。因此,“早苗早虾”也就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之法。

不过,“早苗早虾”技术却是未来养殖户必备的技能。它使我们延长养殖生产时间,实现“全年出虾”、均衡上市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全年出虾”技术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份。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养殖技术
  • 站长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养殖技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