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稻虾连作”养殖模式以潜江为技术模版,迅速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全面推广,很好的解决了当下小龙虾旺盛的市场需求与过去规模产量不成正比的问题。过去池塘精养小龙虾技术我们称之为小龙虾养殖1.0模式,后经潜江“稻虾连作”技术创始人刘主权先生的研究推广,我们很幸运的迎来了小龙虾养殖技术2.0的时代——“稻虾连作”,真正推动了小龙虾规模工业化养殖时代的进步,全国养殖面积达到了空前的1300万亩的养殖规模。但是,水产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永远在学习和进步的路上。同样,技术推动带来的巨大红利也迷失了很多人的方向,也带来了更多行业的跨行加入水产的冒险者和挑战者。
“稻虾连作”模式的发展至今已长达18年,无论是亩产的产量和技术管理,当下养殖技术都遇到了极其严重的瓶颈问题。比如五月份高发的白斑综合病毒病、小龙虾品种改良、亲虾繁殖培育技术落后、稻虾管理技术大小厂家指导混乱,“稻虾连作”模式过度集中上市致使行情下跌等问题,都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跨过这些问题,寻找一些捷径,在稻虾连作模式的基础上把成虾上市行情进行分流呢?推动“稻虾共作”技术的3.0时代。
//“稻虾共作”模式的技术基础数据//
1.插秧时间(5月10—5月15日)通过技术实践的探索,我们梳理发现:人工插秧时间最迟5月10日至5月15日之间为最佳。超过5月下旬,池塘水温逐渐升高,气候变化异常炎热,虾苗高温情况下不容易上到台田,限制了虾苗自身生长空间。
2.插秧行距插秧行距目前通过技术实践,有两种行距模式:
纯稻秧模式:4米宽的稻秧,2米宽的行距,既能保证足够比例的稻秧抑制高温对水体的直射面积,降低池塘水体的温度,又能合理提供小龙虾足够的躲避空间。同时,2米的行距在满足起虾预留水面的条件下,能够确保50%的稻谷种植覆盖率。
水草稻秧合种模式:8米宽的稻秧,4米宽的行距,保证足够比例的稻秧抑制高温对水体的直射面积,每行还能空出面积栽种轮叶黑藻,降低池塘水体的温度,丰富池塘溶氧的生产力来源,提供更加适合小龙虾躲避天敌的安全空间。3.插秧后上水管理一是上水前的秧苗水位。人工在5月15日前插秧结束以后,10天左右待秧脚根系扎根,根须抓地力逐步增强,台田水位可根据秧苗长势适当加低位水。
二是按照秧苗的长势情况梯次加水,最高水位可加至50公分左右,红虾会根据水位变化自动上田摄食。
4.苗源管理方法“稻虾共作”模式,通过一线实践数据证明,转塘苗成活率很低,存塘苗自动上田成活率和产量相对较高。因此选择“稻虾共作”模式时,要注意存塘苗留存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插秧前既不能留苗太多,增加池塘密度,不利于顺利度过五月的风险期;也不能留苗太少,苗源太少导致外购苗源产生不必要风险。
一是当稻秧具备上大水条件时,及时增加水位,利用水位变化将虾苗引入台田;二是及时调理水质,促进台田水草生长,为虾苗上田筑巢引凤,吸引虾苗上田。三是先期投料时只投撒台田,反向促进虾苗上田摄食。5.饲料投喂稻虾共作,由于气候温度较高不利于小龙虾摄食,因此建议早上6点和晚上7点共计投喂2次,能够保障小龙虾在相对低温环境下摄食,能够有效增加小龙虾的摄食量,确保高温季节的小龙虾的营养均衡。
6.高温环境虾塘管理一是有循环水条件的,每隔7天保持强循环水一次,降低水体水温,增强水体活力。
二是坚持每7天使用具有增氧和凉底特效的改底药品(八控底康效果好),解决高温情况下小龙虾因底部温度过高,产生黑底、病菌、弧菌、肠炎等一系列病毒对小龙虾的伤害。
三是高温期间坚持使用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类产品,能够有效分解池塘底部有害杂质,降低亚硝酸盐和氨氮对小龙虾的毒性伤害。
7.分批起虾上市根据当季成虾行情及时起虾上市,正常情况下7月中下旬开始逐步起虾上市,争取在行情上行阶段把已达规格的成虾卖掉。
8.种虾留存进入9月中旬时,停止卖虾,根据留塘情况适当补充外来种虾,尽可能避免亲虾交配比例过大,每亩种虾存留15-25斤左右。
9.落水准备收稻进入9月初,台田水位落至环沟晒田,准备收割稻谷。
10.石灰消毒晒田稻谷收割结束后,每亩约60斤石灰杀灭青苔孢子,提前从源头上利用紫外线杀灭青苔孢子。
11.稻田冬季管理
冬季管理的核心就是:稳住水位,保持水深,栽种水草,肥水培藻,蓄温防寒,投喂饵料,及时改底。
12.春苗上市前管理
加强虾苗期间的管理工作,增加改底频率,及时消毒杀菌,加强水质调节,规律投喂饵料,坚持定期补钙,3月中旬左右,达到规格的虾苗可分批起苗上市。
“稻虾共作”模式必须注意的技术要点
1.第一年开挖的稻田切忌盲目采用“稻虾共作”模式。新田都缺少苗源,需要大量外购,风险较高,且高温转塘的虾苗成活率极低。所以“稻虾共作”模式只适合2年以上的老塘以探索为目的的养殖方式。
2.插秧的品种尽量选择杂交高杆稻品种。高杆稻稻杆生长快并且高,有利于快速加水引苗上田,池塘高杆稻具备加深水条件时,龙虾生长空间变相增加,高温环境时池塘水深足够,水温可控性增强,对龙虾的应激性刺激较就小。
稻虾共作模式,不要盲目追求稻谷产量。
稻虾共作模式目前处于探索期,真正能够完全解决稻秧长期泡水后还能保证产量的稻谷品种还处于技术攻关阶段。理论上“稻虾共作”模式的核心在于稻秧品种和存塘苗源的质量,一旦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有效解决这两个难题,“稻虾共作”模式将为广大养殖户带来革命性的亩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