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参观毛泽俊养殖基地
2020年育养分区模式获得了行业广泛的关注。1、《2020年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首次将“繁养分离"写进了报告中。2、湖北省事业发展中心辟专栏,长江云、垄上云,学习强国湖北平台,抖音快手同步网上直播分享。3、科研院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开始积极主动讨论育养分区,宣传推广育养分区。4、各个水产饲料企业,水产动保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宣传育养分区。5、育养分区模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把理念付诸于行动,模式落地为生产举措。6、我主动向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领导申请在全省分区域县市培养支持100个养殖面积100亩一500亩的育养分区示范户,以谋求为行业留下革命的火种,给行业开创新希望与出路,在各个主产区县的老百姓身边树立可学习模仿的标杆,来推动全省稻虾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模式转型,争取为湖北小龙虾产业确立新的优势,赋予更大的生命力与发展后劲!
水产养殖网:据了解今年在推广“育养分区”模式过程中,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在全省分区域县市培养支持100个养殖面积100亩-500亩的育养分区示范户的计划,今年的养殖情况如何?
毛泽俊:计划推行过程中大家踊跃报名,反响热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但精力不够,队伍力量太弱小。我们正在依托各方面支持在推进这项计划,希望明年会涌现出更多程波、常洲(潜江市育养分区成功案例),更多郑小明、余波(公安县育养分区成功案例),更多吕书记(汉川市韩集育养分区成功案例),甚至更多段晓辉(南县浪拨湖育养分区成功案例),让它们成为各大主产区县养殖户身边的标杆,看得见的示范。这样,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小龙虾行业的转型升级。
水产养殖网:目前全国各地,小龙虾“育养分区”模式很多,您也经常在小龙虾各大主产区分享经验,在“育养分区”实践过程中哪些技术要点是必须掌握的?
毛泽俊:1、育苗区与养成区的比例设置、田块大小和地势高低的选择、育苗区与养成区差异化建设方案。2、准备养大规格成虾的塘口,如何做到让养过多年小龙虾的塘口其密度实现可控。3、育养分区全年养殖生产流程。特别是育苗区的早苗育苗工程、养成区转塘投苗的密度、全养殖周期的生态稳定措施、兼顾溶解氧的昼夜变化规律与小龙虾夜习性的综合统筹投喂方案等。4、稻与虾的生产衔接及协调一致性把握,一定要尽量保证水稻扬花、灌浆躲过高温,还确保水稻结穗压米赶在寒露风来临之前。这样才能保证稻田养虾一直秉承让水稻种植作为抵御风险的屏障,稻田荫蔽的环境得到科学化利用,小龙虾养殖留下的残饵粪便为水稻补充了非工业化肥类的有机营养,形成一个互促循环的科学健康产业的初心不变。
毛泽俊帮助养殖户进行“育养分区”规划
水产养殖网:在推广小龙虾“育养分区”模式过程中,还有哪些环节需要去改善?还有哪些难点需要去解决?
毛泽俊:我觉得:先要认清形势,理清头绪。
1、小龙虾产业不是政府招商引资的一个项目,政府没有责任和义务。也不是科研院校的研究成果,它并不成熟。它是中国社会总体从温饱步入小康后,人们开始厌腻反复的大鱼大肉,又怯步海鲜鱼翅,开始追求特色美味同时兼顾大众消费能力的产物。时至今日,仍受消费者青睐(由衷感谢),却也是一个发展历史很短,从业人员组成总体上不够专业,生产经营粗放简单的一个行业。
2、小龙虾产业经过连续多年急速扩张,供需趋于均衡稳定。从2019年开始,集中上市高峰季节价格触底,而反季节档期供不应求,价格虚高。这个阶段,注定风险比较大,但却不是坏事。因为,这会让很多盲目投机跟风的低水平重复无效参与者清醒,让赚点钱就吹牛引他人跟风,招骗子忽悠的现象减少。这会让一些忘记稻渔综合种养"稳粮增效,富民增收,种养切换,生态轮休"之初心的人 不再重虾轻稻,而是重视水稻收入作为抵御风险的屏障作用,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这也会在倒逼之下催生很多技术进步,涌现一些适应产业形势的新养殖模式,不再单纯讲规模、重速度、论数量,而是追求水平、质量、效益。往后将更加理性成熟,少了一哄而上,大起大落,渐渐走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小龙虾养殖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几个普遍、集中、尖锐、突出的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完全解决。比如说低温肥水防苔孵苗问题,倘若大家解决不好,再过1个月就会青苔爆塘。明年3月,青苔像几床被子一样盖住水面,水体完全见不到阳光,水质败坏被低温所掩盖,一旦温度升光照强,堆积过厚的青苔开始腐烂,泛酸、发臭、水色暗、虾上草、尾长泡、肠发炎、肝脏坏、壳发黄,就会给大家造成损失。当然除此以外,四月水浑草脏、五月病害死亡、六月红壳老苗以及怎么控制密度、养大虾卖高价、实现盈利的问题,都是大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稻虾的规模在小龙虾产业中>85%,产值在小龙虾产业中>84%,是稳粮增效,富民增收的主力军。然而,2019年后,稻虾靠卖苗、库虾来实现盈利的模式已走向尽头。必须清醒认知到从此以后要走可控化之路,要降密度与产量,提升规格和品相,稳生态少问题,降成本稳产出,才能争取效益。
5,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只要我们越过情绪障碍,勇敢面对现实,加强学习交流,及时模式转型,进一步精细化管理,小龙虾产业仍然是可以盈利的,是充满希望,具有潜力的。小龙虾产业仍然是一个稳粮增效、富民增收、前景广阔,值得投身的好项目。它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多收、互相促进、循环发展。它把不赚钱的传统种植业和契合小康社会消费趋势的特色养殖业融合了起来。让水稻种植作为抵御风险的屏障,稻田荫蔽的环境得到科学化利用,小龙虾养殖留下的残饵粪便为水稻补充了非工业化肥类的有机营养,是一个互促循环的科学健康行业,是一项增产增收的创新项目,它缓解了人多地少的国情矛盾,赢得了小农经济向适度规模农业转型的时间,创造了新的种养模式,推动了新型特色农业的技术进步,这一点仍然没有改变。
其次要避免陷入误区。
1、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是有一些教训的。尤其是在控制密度上,不能想当然。比如说,小龙虾不比鱼,它是会打洞的动物,干塘捕捞是控制不了密度的。现在不管,年后一杀,根本实现不了可控化生产,相反这样做会导致转塘投苗后某个阶段内密度可控,长成小青,然后洞穴内的小龙虾又出来孵化散籽,造成密度再度失控后继续喂长不大,去卖又太小。这样会导致我们到时候进退两难。
2、模式转型过程中,另一个非常典型的错误观念还包括:小龙虾上大水一淹就会全部出洞,再一杀了之即可控制密度。实质上,交配受精的母虾是分批交配掘洞,分批出洞孵化的,这也是稻虾田从中秋之后到端正之前一直都是产苗高峰的主要原因。它的出洞,不仅跟温度水位相关,也与受精母虾的卵巢发育孵化程度相关,所以,现在不管,准备年后大水一淹小龙虾全部出洞,再一杀了之即可控制密度可能并不可靠。一旦失误,又将亏损一年。
3、稻虾田中,不育苗准备养大虾的区域,它的密度控制,可以按育养分区的模式有五步控制法和三步控制法。这些都是依循小龙虾的成长特征,交配掘洞和孵化习性及季节晴雨温差影响摸索总结出来的综合方案。
最后,我们重策略,有耐心,讲方法。
1、加强学习、组织交流,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小龙虾养殖技术升级和模式转型的紧迫认识。在交流过程中掌握小龙虾养殖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几大普遍、集中、尖锐、突出问题的解决思路、有效方法、具体措施、流程要点,摆脱这些年来困扰大家的一些痛点难点。
2 、转变思路顺应形势后,果断以点带面去触发全行业进行技术升级,及时进行模式转型,通过学习小龙虾养殖的育养分区技术来实现从过去的“大养虾”,向现在的“养大虾”转变,实现我们小龙虾养殖业从过去一味讲产量、论规模、拼速度的低水平粗放状态走向控密度、求规格、提品相、争效益的高水平高质量效益型可持续发展之路。
3、从产业现状和行业反应讲,产业形势和行业反应尽管复杂,人们虽然普遍悲观迷茫但有一半以上的人,心并未死,仍然抱有期待,希望在这轮洗牌中幸存。我们发现:当10一20人在一个地方养虾,全部都密度失控,规格垃圾,生态崩坏,死亡汹涌,价格可怜,陷入亏损,他们会负面情绪很重。但是如果这10一20人中,他们的身边眼前有1一2人密度可控了,生态稳定了,长势加快了,规格上去了,价格在高位,实现了盈利。他们会反省自己的问题,转换情绪,眼睛盯住身边成功的人。所以,2021年培养地域分散,养殖集中区域的标竿户和示范户对提振行业信心,扭转不利局面极其关键。
4、从任务与方法上讲,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推广规范完整可靠稳定的模式,不可能短时间全部被理解接受并执行到位,只能勉强是头脑灵活,理智清醒,勤学肯钻,精管细养,执行力强的10一20%。让这10%一20%的人赚钱后,自然会成为2022年各区域养殖人员身边的标杆,看得见的示范,那么形势就会扭转。
水产养殖网:眼下各地气温都开始陆续下降,肥水成为了现阶段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实战过程中您是怎样给冬季小龙虾池塘肥水的,有何妙招?
毛泽俊:我其实很不理解小龙虾养殖池塘低温肥水问题会困扰这个行业这么久。头几年,说大家对底栖浅水生态下肥水吃不透、掌握不了,我可以理解。头几年,说我们进行稻田养殖小龙虾都是泥腿子、庄稼汉,对水产不懂,我可以接受。现在都发展积累近二十年了,依旧有近70%的同行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很奇怪,很令人费解了。
无非书本上一句话:“池塘有机质的转化不仅跟水体溶解氧成正相关,也与池塘水体温度成正相关。”循着这个思路,先施用纯粮发酵的有机氮作肥力基础,隔天施酵母发酵后的有机碳+无机磷培育基本藻相,然后扩培有益菌推动水体能量物质良性循环以增强亮度活性,再补充一些(碳酸钙+氯化钙+硫酸钙+碳酸镁+氯化镁+硫酸镁+小分子碳+偏硅酸钠)的复配物来增强水体中碳酸离子与钙镁离子的平衡,达到水体硬/碱度平衡,以增强水体的稳定性,这样才能经得起风雨的变幻,才能保持肥力的持久度。最后利用发酵浆料中的游离态氨基酸,来加速有益菌、有益藻、浮游动物、沉水植物的细胞分裂与扩繁,让其迅速形成优势。如此的话,水体有亮度,有活性,中午金黄透亮,早晚碧绿青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