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条件
小龙虾的生命力极强,池塘面积大小均可。埂宽 2m 以上,坡比1:2.5-3,水深 0.8-1.5m,最好是中间水深而四周有浅滩,底质以粘壤土为好。池周围设置防逃设施,如用塑料薄膜、网片或水泥板。按照高进低出的理念,建好水池的进排水系统,做到流得进,排得出,同时做好防逃措施。
清塘消毒
虾苗入池前,要对塘口全面清整,老塘口要清除过多淤泥,保留淤泥不超15cm,平整池坡和池底,加固夯实池埂,增强保水性,减少水流失。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在池底开挖“十”字形水沟或在池塘坡底四周开挖一条环流沟,以利于早期小龙虾苗种的培育管理和方便捕捞操作。
用 70 ~ 80cm 高的网片将池塘四周池埂封闭,网片底部成 90 度弯折,横片约 10 ~ 20cm,向池内埋入土中。竖片高 60 ~ 70cm,露出地面 45 ~ 60cm,网片的上端还要用 20 ~ 25cm 的塑料薄膜与网片的上端绞缝在一起,以免敌害生物进入和螯虾逃逸。
每个池塘可在池埂四周水深30~50cm处设置网径0.5cm的聚乙烯网,网围高度 1m 以上,上端内沿缝制 20cm 宽的塑料薄膜 .
1、清塘:清塘是指清除池壁和池底的不利于小龙虾生长的各种因素。清塘工作好坏直接影响虾苗的成活率和产量。
①清淤:即池塘清整工作中的清除塘底淤泥,一般在年前进行。也可预留不超过 10 公分的有机质较多的暴晒后的底泥 , 以便于肥水。
②少量进水:即在平整塘底,清除淤泥后,池塘进水 15 公分左右,使之与消毒药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系列高强度的理化指标,达到消毒目的。
③泼撒消毒剂:做好防护措施后,即进行消毒剂的施用。土质偏碱性的塘口,选择漂白粉为宜,每亩用量 10-15 公斤。土质偏酸性的塘口,选择生石灰消毒为宜,每亩使用量70-80公斤。土质接近中性PH值的塘口,以每年交换使用漂白粉和生石灰为原则。泼撒消毒剂时要做到均匀,全面,不留死角。有风的天气,从上风口往下风口逐渐抛撒。
④翻搅耙匀:足量施用完消毒剂以后,用工具把含有消毒剂的水和底泥来回翻搅,使塘水和消毒剂均匀充分地反应,以便把寄生在底泥中的病原菌和有害生物最大程度的杀灭。
⑤排换水稀释药残:翻耙均匀后的消毒液作用 1-2 天后,即可进行排换水工作,来回排换两次,以稀释塘中的消毒剂残留。然后必须进行药残检测,如果药残浓度不在安全范围内,则要继续进行排换水稀释,直到符合安全要求。实际操作中一般排换两次即可。
2、解毒:降解消毒药品的残毒以及重金属、亚硝酸盐、硫化氢、氨氮、甲烷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毒性,可在消毒除杂的五天后泼洒解百毒(1桶4-6亩 )。
3、生物净化:解毒3~5小时后,即可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如新EM原露(1瓶 3-4 亩 ) 配合使用生物分解底改 (1 袋 3-4 亩 ) 全池泼洒,分解消毒杀死的各种生物尸体,避免二次污染,消除病原隐患。
如果不用有益微生物对消毒杀死的生物尸体进行彻底的分解,清塘就不彻底,具有抗体的病原微生物待消毒药效过期后就会复活 , 并利用残留的生物尸体作培养基大量繁殖。前期,恰好是小龙虾蜕壳最频繁的时期,蜕壳时的小龙虾活力弱,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差,病原微生物极易侵入虾体,容易引发病害。所以培植有益微生物种群 , 不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 消除健康养殖隐患 , 还可将塘底有机物和生物尸体通过生物降解转化成藻类、水草所需的营养盐类 , 为肥水培藻、强壮水草奠定良好的基础。
肥水培藻
放苗前的肥水培藻 ( 施基肥 ) 是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 该环节不仅关系到小龙虾的出苗率 , 虾苗的健康状况 , 还关系到养殖过程中小龙虾的抗应激和抗病害的能力及回捕率高低 , 更关系到养殖产量乃至养殖成败。
肥水就是为了培育良好的藻相,良好的藻相既能解毒、净水 ( 吸收水体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 ),又产氧 ( 藻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大量的溶解氧,水体中 70% 左右的氧是藻类和水草产生的 ),还是小龙虾喜食的天然优质饵料 ( 无论是藻本身的营养或是食藻的浮游动物,对苗期的营养保健作用是其它任何人工饵料不可比拟的 )。
水质和藻相的好与坏 , 对小龙虾的应激反应有着重大的影响 , 如水质爽活、藻相稳定 , 溶氧和 pH 值通常是正常稳定的 , 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重金属一般不会超标 , 养殖对象在这种环境里才能健康生长。反之 , 水质条件差 , 藻相不稳定 , 则水中有毒害的物质就会增加 ,溶氧偏低 ,pH 值不稳定 , 小龙虾容易应激生病。
如何培育优良的水质和藻相?
施足基肥是关键。近两年来,很多成功的养殖户,他们都认为基肥不施足,肥力就不够,营养供不上,藻相活力弱,新陈代谢的功能低下,水质容易清瘦,不利于小龙虾的健康生长。通常采用“生物酵素肥”+“速效肥水膏”混合加水浸泡 2 小时以上,同时配合使用“藻源”补充藻种(使用前用池塘水稀释在太阳下晒 2 小时),2 天后,用“复合芽孢杆菌”稳定水色。勤追肥保水色,在投苗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前 10 天,每 3 到 5天追一次肥,后二十天每 7 ~ 10 天追一次肥 , 少量多次,既可保证藻相营养的供给,也可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浪费,或者导致施肥太勐,水质过浓,不便管理。通常采用“速效速肥膏”或“生物酵素肥”追肥,然后用“黑金神”和粉剂“复合芽孢杆菌”稳定水色。
养殖前期肥水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春季虾水温低 , 光照弱 , 空塘时间长 , 清塘药残难以消除 , 有机质缺乏等都会对肥水培藻产生不利影响。多数养殖户盲目施肥 , 甚至勐施肥 ,将大量的动物粪便往塘里撒 , 但仍不见有太明显的效果 ( 施粪肥易导致中后期塘底泥皮、青苔、丝状藻发生 , 造成问题水质、问题底质,引发病害 )。
春季水温太低 , 藻类生长会受到抑制 , 如采用大量无机肥或复混肥培藻 , 会导致氨氮、亚硝酸盐急剧升高,底质板结,且中后期更容易滋生蓝藻。
建议措施:
①用“蓝精灵”解毒 (1 瓶 3 亩 );
②施基肥:解毒后第二天按 8-10 亩将 1 袋“生物酵素肥”和 2 瓶“藻源”配1 桶“低温速肥膏”使用;
③追施肥:肥水 3 天后 , 再按 8-10 亩将 1 袋“黑金神”和 2 瓶“藻源”配合 1桶“藻动力”或者 1 桶“速效肥水膏”追肥。
温馨提示:由于水温低 , 肥水难度大 , 常规肥水很难见效。采用上述方法虽然成本略高 , 但肥水和稳定水色的效果明显 , 有利于提高虾苗的体质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