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里,有两样东西说出来是风靡全城的,一是鸭子,南京人吃鸭子应为全国之冠,要说没有一只活鸭子能飞出南京城的,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南京人把鸭子吃出名堂来却一点不假,街头几步远就有卖鸭子的,什么盐水鸭、烤鸭、板鸭、烧鸭、酱鸭……,还有很出名的鸭血粉丝汤,你以为会看到满盆血红的情景,其实鸭血粉丝汤口感嫩滑,味道鲜美,声名远扬。再一个就是小龙虾了,小龙虾是从南京城边上的盱眙吃起的,传到南京就一发不可收拾,夏天的日子里,街头巷尾、雅座、大厅、排挡或屋外支上一张桌子,端上一盆热气腾腾或红烧或椒盐或原味或糖醋小龙虾,就着一大杯啤酒,咀嚼龙虾之乐、品尝浅夏之味,欢声笑语随着夏风飘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南京人吃鸭子的历史已有很久,据说形成于六朝时期,当时的南梁用大米和鸭子犒劳士兵,鲜鸭不易保存,人们便把鸭子用盐腌制成板鸭。此后就有了用“六朝风味,白门佳品”来称赞南京鸭子的说法。到了清朝,南京的鸭子开始作为贡品给皇室贵族享用,此后发展成为民间礼品,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南京人吃小龙虾的历史要短很多,也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起初,我们是不吃龙虾的。小时候在老家看见龙虾有点可怕,因为这东西与传统意义上看见的“虾”的样子实在相差太远,所以心里没有好感。你看,这一身半红半黑的颜色,很不清爽,而且瞪着眼,胀红着脸,头顶处又硬生生地长出两只大钳,活像酒醉后手舞宰牛刀的屠夫,一副凶神恶煞的腔调。
当年老家的垄沟里,河浜里,小渠里,芦苇根的夹缝里,甚至稻田里稻株边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因为多,也因为人们不识龙虾为何物,所以大家也没有当回事。在家乡人的记忆里,小龙虾这个小东西喜欢掏洞,田埂下面让它掏出一个个小洞,白天稻田里刚放的一田水,一夜之间就全跑光了。刚开始,农人们不知何故,心里十分纳闷。后经过用心排查,方知是小龙虾在作祟捣蛋,便很是生气!这家伙是从哪儿冒出来?有人说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带进来的。日本人将小龙虾放到水田里,想让龙虾咬断农物根茎,这样田里就可以颗粒无收,想饿死中国人。所以,那时大家都象痛恨小日本一样讨厌小龙虾。
我当兵在淮安那些年,那地方不仅出螃蟹,也产龙虾,但当地人也是不吃龙虾的。有人说它叫“蝲蛄虾”,生长在阴沟塘里,专门吃腐食,越脏的地方越喜欢,清水中养不活,这样脏的东西,能够吃吗?于是,有时看见龙虾跳出了垄沟,在小路上左奔右突,人走过,不仅不会踩踏,反而慢慢地别过脚头,用脚尖轻轻一挑,将龙虾踢下水去。大家心里的想法:龙虾的生活场所应该在水里,而非岸上或者路上。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龙虾在苏北地区暴发性繁殖,不管是大河小沟,渠道池塘,只要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小龙虾的身影,甚至一阶段泛滥成灾,河道里的水草、芦苇上爬满了龙虾,小龙虾锋利的钳螯将手指粗细的芦苇都钳断了,不少地方还钳断成片的水稻,造成较大的危害。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泛滥的小龙虾被人们请上了饭桌,起初龙虾在吃法上只是将尾部虾仁取出,或做汤清煮,或加辣椒、酱油红烧,味道虽不及今日鲜香味美倒也可口。一个叫许建忠的盱眙人,彻底改变了小龙虾的命运。他当年经营着一个餐饮店,喜欢研究调料。那年夏天,他的妻子领着女儿回家探亲,闲来无事的他嫌街边卖的小龙虾味同嚼蜡,于是决定自己研究做法。
他把龙虾洗干净,用中药五香烧炒,发现味道妙不可言。第二天晚他又往里添了几味中药材,感觉比上次更加美味。就这样经过反复试验,大约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十三香小龙虾”成功问世。
盱眙,这个不知名的小县城因为龙虾产业而渐渐出名。盱眙距南京近,很快,盱眙龙虾打入了南京城,那些年,南京人吃龙虾用疯狂两字绝不奇怪。一到夏天,餐馆们都会推出自己的特色小龙虾来招揽客人,大排挡也基本上以小龙虾为主打菜肴,专业的龙虾一条街更是人声鼎沸,灯火辉煌。在小龙虾铺天盖地的攻势中,吃小龙虾,成为夏天朋友聚会的首选。加班黄昏之后,或是周末打牌散场之时,朋友相邀,多半会吼一声:走,吃龙虾去!
小龙虾的口味有很多,常见的有蒜香的、香辣的、十三香的、原味的,其制作手法大多是将清洗干净的整虾进行油炸或水煮,再根据口味的要求,辅以不同的作料烹调。也有那种将小龙虾斩头去尾,只留屁股那一段,加入辅材进行烹饪的做法,被称为家常龙虾。还有一种是冰镇龙虾,具体的制作过程不甚了解,据说比较复杂,对虾的品质要求也很高,其成品是装在一个很大、造型颇有艺术范的白色瓷盘里,盘子里堆起一座高高的雪山,顶上插着绿色的植物,烹制好的龙虾就腿脚整齐的被码在雪山上面,仰望着顶端的绿植。但吃起来,除肉质冰凉外,口味不过尔尔。
部队里也兴起了龙虾热。那时我还在军区联勤部工作,如果下到苏北、安徽一些部队,当地的部队领导必拿两道菜招待我们,一是十三味龙虾,一是小鱼锅贴,吃得我们总是嘴巴留油,啧啧称好。军区在南京市的一些饭店、招待所,也都打起了龙虾牌,最著名的是华江饭店的龙虾,味道有几十种,许多人总是慕名而至。另外中央饭店、东宫、西宫、龙宫招待所的龙虾,名气也很大。一些机关部队的食堂,龙虾也上了官兵的餐桌。
自从开始吃龙虾起,我就留意着南京城里各个店里的龙虾,尤其爱逛各地的大排档,品尝大排档里人气最足的龙虾宴。不由得想起若干年前吃小龙虾的情景。一个双休日的夜晚,我和朋友去后宰门吃龙虾,沿着马路摆开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龙虾馆,这些龙虾馆大多铺面小,桌椅简陋,但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吃龙虾的热情。我们坐在了靠着马路牙子的花坛边,借着昏黄的路灯大快朵颐。不远处,店家爆炒龙虾的“滋拉”声,邻桌觥筹交错的干杯声,马路上车辆的鸣笛声,交织在一起甚是喧嚣,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吃龙虾的心情。
店家给我们发了定制的围兜和一次性手套,有几个朋友开玩笑说不愿“戴套子”,因为那太没有仪式感了。吃龙虾就在于这剥虾的功夫,我们先将虾头和虾身掰开,然后取食虾黄部分,接着抽去虾尾部分的细肠,将厚实肥美的虾肉一口嚼食,那唇齿留香至今难忘。那时候的龙虾似乎都是论份卖的,如今随着盱眙龙虾的受欢迎程度,龙虾已演变为论个头售卖,一不小心账单上千元已是司空见惯的了。后来我又随着朋友们,辗转城里各个龙虾店,陆续品尝到了蒜泥龙虾、梅菜龙虾、冰镇龙虾、奶骆龙虾,各式龙虾宴,不由得感慨人类对于吃的创造力,真的已然登峰造极。
我在十六分部工作时,因为和华江饭店靠的近,下班后常去华江饭店吃龙虾。记得有次和潘永明政委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吃龙虾了,赶紧掉转车头拐向华江饭店,见各个包厢早已客满,偌大的厅堂也是一片嗡嗡嘈杂声,每张桌子上都少不了一大盆龙虾,旁边山一样的堆着虾的残骸。食客们交谈着、酒杯碰撞着,大快朵颐,即使中央空调的出风口在不停的吐着冷风,还是感觉热气腾腾的。
终于,我们等到了位置,两个人各点了几种龙虾,两旁放了两个塑料桶用于装残骸。到这里吃龙虾的人都是真正的“吃货”,他们褪去西装革履,还原自己最本真的面貌;他们不用附庸风雅,不用摆出绅士淑女的姿态,不用正襟危坐,每个食客套着围兜,挽起袖管,甚至可以“张牙舞爪”,卸下在职场里背负的所有包袱。我两手并用,一边狂吃,一边把壳子丢在脚下的桶中,风卷残云,不一会儿自己的龙虾就吃完了,一看政委的面前还有不少龙虾,于是又抓起他的龙虾继续啃。他说“部长你怎么吃我的呢?”我边吃边说“咱俩军政不分家,你完不成的任务我来帮帮你”。
用自己的双手吃了龙虾,你不会说龙虾不好吃的。转眼又是夏季,又到吃龙虾的季节,只是不知,今年的小龙虾会不会还那么疯狂?